上海公园免费开放近十年 渐成阿姨爷叔"社交场"

06.11.2014  09:43

  今秋,崇明蜜橘产量超过20万吨。本月中旬起,上海市区几大公园将陆续设点直销崇明蜜橘。前不久,共青森林公园曾设点直销来自南汇的新鲜水果,生意很不错——固定在此晨练的阿姨爷叔知道了售卖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结伴而来。公园方面据此预判,届时,“阿姨爷叔抢购橘子”的火热场面很可能再度出现。

  在公园直销鲜果,看中的是公园的人气。上海公园大面积免费开放近十年,到公园内唱歌、练舞、跑步健身的市民人数不断增加,而且还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聚拢起各类“社交圈”。在这里,阿姨爷叔们消费的不是橘子,而是生活。

   从管树到管人,公园渐成社交场

  上海公园免费开放近十年,“去公园”俨然成为上海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出乎公园意料的是,随着人气集聚,各种官方、半官方乃至纯草根的公共活动陆续进入公园,公园的社交平台功能渐渐成型。

  但是,对于公园管理者而言,从管树到管人,增加的“麻烦”真不少。以广场舞大妈为例,抢地盘、大功率音响扰民等问题,不止一次出现。中山公园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几年间公园增加了安保人员,及时阻止大功率音响设备入园,还安装了电子分贝测试屏和手持式分贝测试仪,对入园音响设备的音量进行约束。上海动物园更加犯愁:晨练噪音会对动物们的正常作息造成影响。人民公园的相亲角则让人纠结,从市民自发组织到公益组织介入,再到黑中介混迹其中——公园方欲管无力,欲罢不能。还有很多公园出现了露天棋牌室,阿姨爷叔们一边“小来来”,一边“嘎讪胡”(沪语“聊天”),规模庞大的能有上百桌,公园方管还是不管?

  即便是卖橘子这样有组织的半官方公共活动,也不让人省心。由于担心设点直销影响公园环境,造成管理困难,一些公园至今还未明确表态今年是否继续卖橘。

   公园试图用“小规模互动”实现可控

  作为公共产品,公园有其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此特别容易成为人们公共生活的空间载体。然而,在人口密集的特大型城市,涌入的人多了,一向以“管树”为专业的公园,其管理能力就会遭遇挑战。一些公园试图用自办活动来实现“可控制的公共活动”。

  作为上海菊展的一部分,本周六上午,杭白菊采摘活动将在共青森林公园大草坪举行,市民可将采摘下的杭白菊带回家。公园邀请来自浙江桐乡的园艺师,传授在家晾晒、制茶的方法。负责公园新媒体运营的朱思远介绍,市民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报名,但报名名额限制在10组家庭,每组家庭上限5人,“目前已经满额”。

  这不是共青森林公园第一次将互动活动控制在小规模。今年7月,公园开展“播种亲子花田”活动,报名筛选出的20组家庭,领取花籽和种花“贴士”后,到专门辟出的、划分成多个3-5平方米的小花田地块播种。到了9月,野花开放,花茎长高,整块花畦达到半人高,20组家庭又被请回公园赏花。

   让“大妈”成为治理主体是治本之道

  面对管理压力,公园变被动为主动,希望能通过开发既便于管理、又符合公园特色定位的公共活动,来部分取代社会自发的活动。但是,“小规模互动”显然难以满足市民日趋高涨的社交需求,尤其是“大妈”们对公共生活的追求。

  开拓网络交流平台,线上线下共建公园社交圈,似乎是一些公园正在采取的手段。朱思远告诉记者,共青森林公园的公众微信号目前已有3000多位粉丝,号召力相比“晨练军团”不遑多让。有些粉丝几乎参加了每一次种花、赏花活动。有的“摄友”拍摄公园景致,每周投稿,公园采用以后发布于微博、微信。“摄友”中有的是医生,有的是教师,通过照片,彼此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更多了。

  另一个更加现实的应对措施,是学会做“群众工作”:复兴公园、中山公园等在社区的支持下发掘“大妈中的领袖”,渐渐形成共治格局,维系公园作为公共生活平台的良好生态。中山公园负责人表示,向“大妈”赋权,请她们成为公共空间的治理主体,可能是公园社交场能够持续健康红火的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