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暨2018全球高校经济学研究力排名”发布会在我校举行

09.07.2018  14:41

7月8日,上财“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暨2018全球高校经济学研究力排名”发布会在上海财经大学学校创业中心一楼报告厅举行,会议由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经济学院、数理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得到了施璐德亚洲有限公司、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校友会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理论经济学上海市高峰Ⅱ类学科建设项目的支持。中国人民银行参事、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研究员;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邹平座;财政部政策研究室综合处处长赵则永、副处长肖帆;上海财经大学校友总会副会长、江苏校友会会长、江苏和泰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亚东;国泰君安证券研究发展部执行董事薛鹤翔;湖北经济学院经济与环境资源学院院长付宏、副院长陶珍生等嘉宾应邀参会。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陈信元,经济学院、高等研究院院长田国强,经济学院党委书记王昉,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晓东,校科研处副处长郑春荣等出席发布会,部分师生以及来自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各类金融机构及媒体的各行各业听众近200参会。发布会由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林立国主持。

陈信元副校长首先致辞。他指出,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如何深入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有序推进改革扩大开放,释放内部经济活力,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是摆在中国经济学人面前重要研究任务。在此背景下,我校高等研究院和经济学院举办此次会议正逢其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经过近年来持续建设和发展完善,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研究项目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智库产品,不仅得到从政府到学界及业界等各方关注,也通过全英文期刊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 (《中国经济学前沿》) 向世界传递中国宏观经济的形势走势分析,取得了比较大的反响和积极反馈。同时,他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可以让更多的校友增进友谊、支持学校发展、弘扬上财精神。

随后,田国强院长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国家急需、服务社会”的打造方针出发,对《2018全球高校经济学研究力排名报告》和《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两份报告的宗旨和基本结论作了介绍。其中,前者旨在给出一个国际上更加科学合理、较少争议的经济学研究评价体系;后者则是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世界变局下,从一个大的格局、长远视角及国际视野,对中国宏观经济的一个整体把脉,注重短期风险应对与中长期改革治理的有机结合。

随着“双一流”建设战略方针的贯彻实施,如何构建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科学有效的经济学研究评价体系,越来越受到来自于社会各界的期待。在此背景下,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从2017年开始每年定期推出全球高校经济学研究力排名报告,致力于客观全面地呈现世界范围内高校经济学科的研究力水平以及国内相关科研机构的世界位置。当前中国几乎所有知名高校都在进行经济学科的国际化,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纷纷去海外引进高质量人才。如何构建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科学有效的经济学研究和人才客观评价体系,越来越受到中国高校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期待。该排名为国内高校打造世界一流经济学科提供历史方位,也便于我国科研主管部门更为科学地考核、评估科研机构,从而为推进和实施世界一流经济学科建设战略提供客观依据,并为学生报考大学及科研机构间人员流动提供有效的参照,促进研究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全球高校经济学研究力排名报告采取了期刊+作者综合权重、期刊权重、作者权重和无任何权重四种方法分别进行了排名,以确保排名的科学性。田国强教授介绍,得到的排名结果相当稳健,也应对了该排名的科学性。本年度的排名报告新增了上一年论文发表数据,并对排名做了近五年和近三年的滚动更新。以2013-2017五年的全球总体排名结果看,前10名的大学,在以上四种方法下都是前10名,尽管一些具体的名次会有变化;在前20名的大学名单中,有19所大学在四种方法下都进入前20名;在前50名的大学名单中,有42所大学在四种方法下都是前50名。并且,排名前10的学校基本都是世界上公认的具有顶尖经济学科的学校。

从榜单动态变化看,整体上大陆高校在近五年来综合排名呈上升趋势。上海财经大学在以上四种方法下都居于全球前60名,在国内处于顶尖水平,凸显了上海财大理论经济学跻身上海市高峰Ⅱ类学科建设计划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同时,近三年排名情况显示,上海财经大学在以上四种方法下始终位居大陆高校第1,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分别位居第2和第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大陆高校排名也稳中有升。究其原因,随着国内经济学科的国际化发展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内高校海归经济学博士人才市场的流动性加大,越来越多的大陆高校在国际重要权威经济学期刊的论文发表实现快速增长,从而在2017年的全球排名中得以突显出来。

接着,田国强院长围绕“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项目”、“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国际形势”以及“中国下一步改革、发展及其治理的方向”作了介绍。他指出,“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及其研究力求体现五大特色:第一,拥有一支阵容强大的高水平研究团队,有近20位博士毕业于世界一流大学或国内顶尖大学的专职研究人员,在国内高校中首屈一指。第二,分析解决问题三维度相结合:理论逻辑、实践真知、历史视野,尽量做到:科学性、严谨性、时代性、现实性、前瞻性及思想性。第三,充分考虑中国国情、中国特色、中国元素的大型准结构宏观模型。内含多个板块,板块对接时会把其它板块的结论嵌入到该板块中去,确保其短期政策应对变量和长期治理制度参数在所有板块中具有自洽性和内在一致性,使之达到宏观总体一般均衡和综合治理。第四,不只是点预测,更多的是情景分析和反事实分析。对不同风险和政府不同增长目标给出应对力度和备选方案,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第五,短期风险防控和中长期改革治理相结合的创举。

田国强院长指出,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变得异常错综复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挑战空前。如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更大力度的改革、更大力度的开放,不埋头苦干、韬光养晦,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在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的大前提下,发展的关键还是要靠自己。那就是,要以更大的改革决心、力度,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尤其是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是重中之重,同时让政府在维护和服务的基本职能边界之内更好发挥作用,包括作为“裁判员”的规则维护者作用,而不是作为“运动员”高度嵌入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去。在政府的服务职能方面,广大民众真正所期望的是:生计有所靠、求学有所教、终老有所养、病疾有所医、住者有所居,这些也是有能、有为、有效和有爱的有限政府的应有之责。同时,改革往往是靠开放倒逼的。中国要以更大的开放决心、力度,积极主动扩大进口、大幅放宽市场准入、改善投资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以更大力度的对外开放倒逼国内体制性改革,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接着,黄晓东常务副院长对《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进行了解读。他指出,2018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基本平稳,工业企业利润回升,就业形势稳定,价格基本平稳,虽然受基建投资增速大幅下滑影响,内需中投资增速持续下降,但进出口保持原有较高增速并支持制造业投资,房地产库销比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也支撑了房地产的开发投资。然而,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正逐渐显现或加大。国内家庭与企业债务问题悬而难决,家庭债务累积逼近美国金融危机前峰值,叠加收入分配持续恶化,其对实体经济的拖累日益显现。消费增速持续下滑,致使企业经营活力下降,这一方面使得企业也被迫加杠杆,另一方面使得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家庭债务增速,从而进一步挤占家庭流动性,加之一拥而上政府号召型经济特征等因素叠加,加大了去杠杆的难度。更严重的是,家庭和企业部门间债务的负反馈效应还溢出到银行系统,导致银行坏账率上升,银行系统脆弱性加剧。金融去杠杆和强监管已全面推行一年多,但尚处于阵痛期内,部分银行的风险溢出率持续上升,金融系统稳定性仍未见明显改善。同时,金融系统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保就业及所有制歧视等因素使得商业银行对僵尸企业被动输血,加剧了金融资源的错配。房地产方面,棚改货币化安置一方面改善了民生、降低了库存、缓解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但另一方面也推高房价、加剧结构性资源错配。从外部环境看,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增加了进出口的不确定性,与美元指数攀升等因素叠加,共同导致人民币贬值压力上升。

报告认为,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出现较大不确定性,尤其是中美贸易战升级的当下,为了应对外部风险,在保持合理充裕的流动性、深化金融市场改革的前提下,应该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深化推动财税体制改革:一是要加大企业税费减免力度,特别要减轻中小微企业负担,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优化税收结构,改善营商环境,释放经济活力;二是进一步加快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改善正在恶化的财富分配不均问题,释放消费活力;三是有序推进房地产税制度的实施,解决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以及隐性债务问题,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形成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会上,邹平座、赵则永、付宏、薛鹤翔分别对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并对课题组进一步完善有关研究提出了建议。邹平座研究员首先对报告表示了高度肯定,他指出报告不仅运用了科学分析方法,同时又结合中国特色,通过三个维度情景分析,准结构性的理论提出,创新性地对中国的宏观经济长期和短期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赵则永处长对课题组运用的量化准结构模型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强调报告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前国内宏观层面经济运行的现状和特征。付宏院长谈了三点看法:第一,报告科学、客观、理性,体现了上财高研院宏观经济团队既不随波逐流,又具有相当深厚的科学精神。第二,本次年中报告主题是应对风险、化解风险,这也是决策层和关心中国经济者需要看待研究的重大问题。第三,报告聚焦重大现实问题,有明确的目标,体现了团队作为经济学者和研究学者的风范。薛鹤翔执行董事谈了四点想法:首先宏观报告的质量越来越高,每次报告都能有新视角;其次报告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最具特色的;第三报告关注的问题都是现阶段的市场热点;最后强大的团队结构保障了报告的质量。项目组负责人田国强教授、黄晓东教授分别对嘉宾的意见和建议做了回应。

 

最后,盛松成研究员和邹平座研究员两位嘉宾分别以“社会融资规模、M2与我国货币政策趋向”和“金融战略转型与科技金融”为题,做了主旨演讲。

盛松成研究员的报告主题是《社会融资规模、M2与我国货币政策趋向》。从历史上看,社会融资规模与M2增速走势基本一致,可以理解为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供应量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在谈到我国金融去杠杆的进程及表现时,他认为金融监管加强、金融去杠杆的结果最初表现在M2增速上,社会融资增量下降是金融去杠杆的进一步表现,从而M2与经济的相关性提高。在谈到我国货币政策趋向时,他结合相关会议及制度,认为这些举措将比较充分地发挥定向降准支持市场化、法制化债转股的作用,有助于企业降杠杆、降低债转股的成本,并使银行能够更关注企业经营状况。

邹平座研究员做了题为《金融战略转型与科技金融》的报告。他表示,科技革命主要包括价值革命、信息化革命、智能化革命、新能源革命,这些变成将引起价值规律和经济增长规律的变化,使得经济基础发生变化,自发引起社会革命,从而使社会道路向科学社会发展。由于经济结构、市场化程度、生产资料公有制、公共物品、统计制度的影响,中国的GDP/M2有巨大差异,由此判断中国不存在金融过度和货币超发。中国存在金融与实体经济、货币价值与价格、房地产与人民真实收入等三大断崖,这种泡沫不能简单刺破,而应当做好实体经济、生产力和充分就业三大基石,稳定健康发展好三大市场: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科技金融发展有4个阶段,中长期将有利于金融战略转型、优化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中国经济奇迹的模式优势在于超市场的市场经济,经济学将受到科技革命的影响产生重要变革,从瓦尔拉斯均衡向纳什均衡、会计均衡、一般均衡过度,并在此基础上,用大数据形成国民经济动态核算体系。价值体变化引起价值规律变化,从而使货币的功能发生转变,以人的价值为基础的数字资产可能是未来的数字货币。

本次发布会针对中国宏观经济领域的热点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当中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全面、深刻的解读,持续扩大我校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的社会影响力。

  (供稿:程宁 供图:程宁、侯仕春 编审:谢雅靖 供稿日期:2018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