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和平与发展:重塑不确定时代的全球与地区秩序----第五届“联通世界与未来”国际研讨会召开

26.12.2022  17:56

12月12日至13日, 第五届“联通世界与未来”国际研讨会——“找回和平与发展:重塑不确定时代的全球与地区秩序 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李岩松 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新冠疫情在世界范围还没有彻底结束,大国竞争对抗之势再次凸显,全球化的损失不断升级,全球安全治理与国际合作面临问题。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正在变革的世界注入正能量,世界各国命运与共,只有放下成见,保持团结,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促进合作,才能积极应对全球复杂问题。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作为教育部、上海市、上海外国语大学共同搭建的学术协同平台,致力于构筑一体化的国际国内学术共同体。他希望通过交流与研讨,加强中外理解和互信,深化学术交流,为完善全球发达的安全治理体系发挥学界建设性的作用。

中联部前副部长、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于洪君、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章百家、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前所长、前党委书记房宁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研究员、俄罗斯铁路股份公司前总裁、“文明对话”公众论坛创始主席Vladmir Yakunin、亚历山大研究所-芬兰俄罗斯和东欧研究中心研究主任Markku Kangaspuro和德国国际与安全事务研究所亚洲部高级研究员Gudrun Wacker分别作主旨演讲

中联部前副部长、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于洪君 围绕世界秩序变革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指出大国发展态势与大国关系走向是牵动全球和地区秩序变革的主要因素,美中欧俄是当今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主要力量,他强调欧盟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紧随美国、美国和欧盟联手遏制中俄两国的和平发展与民族复兴是当前全球和地区秩序的基本特点。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周边环境,中国要坚定不移地实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参与和引领全球和地区秩序重构的过程中做负责的发展中大国。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章百家 在发言中指出,当前国际形势处于大变革时代、中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都充满不确定性,中国和外部世界的互动不仅影响中国的未来,也影响世界的未来。他从历史考察的角度,对古代、二十世纪中国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美苏冷战、改革开放和全球化三个阶段的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行了分析,强调中国对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双循环”的主张是解决当前中国和世界关系的重要考量,世界的和平发展有赖于各国合作。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前所长、前党委书记房宁研究员 展望未来五年中国的国际环境,认为未来中国会在整体上处于严峻的国际环境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面临挑战。他指出,影响中国外部环境的主要因素有五个方面,中美关系及美国因素、俄乌战争及其后果影响、台湾问题及两岸关系、印太战略与“一带一路”的关系及其影响、朝鲜半岛局势突然恶化及中东地区伊朗政局的重大变动。房宁强调,未来中国应发挥战略主动性、创造性,努力维系与美国、欧洲的经济往来,在国家层面纵横捭阖,加强民间外交,改善对外传播方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研究员 聚焦中国周边外交,认为随着中国的发展,美国对中国从全球、周边、干涉中国内部事务三个层面实行全方位的遏制。中国的周边环境有三个重要因素,即中国的持续发展给周边国家带来了深刻影响、美国加大了对中国崛起的打压力度、亚太地区包括欧亚地区大范围出现了新情况和新挑战。针对这样的挑战,我们应该采取多角度的方式,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与周边国家加强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

俄罗斯铁路股份公司前总裁、“文明对话”公众论坛创始主席Vladmir Yakunin 强调文明对话是“一带一路”框架下的重要实践工具”,认为“一带一路”不仅会使沿线国家获益,如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也会促进跨国发展,推动文明对话和交流。他深入分析了“一带一路”对俄罗斯以及中俄关系的积极影响,同时指出其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潜在挑战。在当前世界形势之下,发展中国家需要基于对话、平等以及相互尊重的原则不断深化全球和地区合作。

亚历山大研究所-芬兰俄罗斯和东欧研究中心研究主任Markku Kangaspuro 论述了冷战之后欧洲安全架构的发展、俄罗斯以及北约在欧洲安全框架下所扮演的角色和欧洲安全框架的当下情况。他认为俄乌战争使欧洲安全框架的发展被重新提出和讨论,欧洲建立可持续的稳定首先是基于乌克兰的和平之上的,这一点依赖于主要国家政治协议的签署、对基于规则的国际体制的遵守以及联合国作用的发挥,而非军事上的遏制和威慑。

德国国际与安全事务研究所亚洲部高级研究员Gudrun Wacker 主要分析了欧盟和中国的关系,从欧盟内部对华关系的改变、俄乌战争的影响、欧盟对华政策未来走向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指出欧盟的对华政策具有韧性和多样化的特点,强调欧盟和中国应当解开误解,理性看待相互关系,通过国家元首的会晤促进欧盟与中国之间隔阂的消除。

研讨会分设了“重返19世纪?大国关系、地缘冲突与地区秩序”、“重构相互信任:公共产品、多边主义与全球善治”、“颠倒的冲击-反应模式?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再审视”、“重建文明对话?历史记忆、‘一带一路’与文明互鉴”、“重建知识体系:区域国别学与全球治理的知识保障”等五个专题对话。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国内国际名校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和平与外交研究所等知名智库的近百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博士生发言或参与讨论。

2022年是区域国别学成为一级学科的元年。第五届“联通世界与未来”研讨会特设 重建知识体系:区域国别学与全球治理的知识保障 专题。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欧研究所教授Alexander Libman分享了德国和俄罗斯对于区域国别研究的经验,华侨大学讲席教授兼华侨华人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创院院长吴小安对区域国别学、人类知识体系重建与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构进行分析,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卢光盛以“共同体范式”与中国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为角度进行探讨,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张青仁指出人类学的参与对区域国别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研究员刘琪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分析冷战时期美国东南亚研究的知识特色以及对其反思,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访问学者林精华阐述了知识在中俄关系深化上的作用,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袁勋介绍了俄罗斯区域研究学科建设的经验,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副研究员郭小雨则以美国“西部”的生成分析了“区域”的秩序意涵和研究方法。各位专家学者在讨论中为区域国别研究和学科发展提供了建设性的建议。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理事长姜锋 出席闭幕式并致辞。他指出,2022年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大动荡、大变化的时代,学界同仁从不同视角分析与阐述,这是具有时代烙印和历史意义的讨论。他强调,为社会提供专业知识是学界同仁共同的时代责任,期待各位学者互相合作、为社会贡献更多观点和智识。

联通世界与未来”国际研讨会是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标志性年度学术会议。此前四届分别围绕“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与中国方案”“新冠疫情与国际社会的信任及合作重建”“重释新冠疫情背景下的全球善治:新冠疫情与失序世界中的信任与合作”等议题展开。

初审 / 编校 / 翟妤宁 责任编辑 / SI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