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套中小学体育运动规范系列读本在沪推出

31.08.2017  01:32
      从8月30日召开的“上海中小学校园体育运动安全工作”新闻通气会上获悉,今年秋季开学,本市中小学生将收到一份《学生体育运动安全手册》,这本由市教委专门组织专家力量编写的手册和一系列配套举措,将为本市中小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搭建一张“安全网”。

据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深入推进“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全面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市教委组织专门力量编写了《学生体育运动安全手册》(小学版、中学版、教师手册和管理手册),这是全国首套中小学体育运动规范的系列读本,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科学知识及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科学运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进而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并在快乐中学会遵守规则和团队合作,促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学生体育运动安全手册》编写遵循了三个原则:一是编写基于身体部位和运动项目相结合的“二维”查询系统,方便学生查询使用;二是坚持“点”“面”结合,“面”是全面呈现中小学体育运动伤害预防的科学知识,“点”则指针对具体运动项目或身体部位讲解预防知识和科学方法;三是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图文并茂呈现。为更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的身心年龄特点,专家组编写时在系统设计的前提下将学生体育运动安全手册分成小学版和中学版。小学版手册以图片为主,内容表述更加充满童趣,将每个身体部位容易发生的伤害事故描述成一个个真实情景,通过卡通形象来讲解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救治和预防过程。中学版手册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增加了人体生理、环境卫生等内容,主要讲解了运动项目中容易出现的运动损伤,图片与文字比例适中。至于运动损伤项目的选择则遵循“两结合三兼顾”,两个结合:一是结合国家体育与健身课程的标准;二是结合了上海市正在深入推进的“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和大学体育个性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三兼顾:个人项目兼顾集体项目、课内项目兼顾课外项目、校内项目兼顾校外项目,比如兼顾到大课间活动、全校性体育比赛等。

在编写内容的逻辑安排上,遵循先分析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和问题,再按照如何预防和如何进行急救处理来编写。在常见运动损伤问题的选择上遵从三个维度:一是按照部位和运动项目相结合特点精选典型性损伤问题;二是根据运动项目特点选择最常见损伤;三是按照学校组织教学中容易发生的运动损伤来寻找典型损伤问题。基于此再多次进行头脑风暴并进行科学论证来确定运动损伤问题,以此确保编写内容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科学预防是前提,综合治理是根本。上海市积极探索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有效举措,形成了许多在全国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2016年3月,上海市在全国首个试点推出了一个专门针对校园体育运动意外伤害设计的校园基金。设立公益性基金,是解决这一“家长担心、校长关心、社会关注”的体育运动伤害问题的重要保障机制。据研究,采取科学的防护方法,体育运动伤害不仅可以预防和控制,而且效果十分显著。市教委组织力量编写“学生体育运动安全手册”系列读本,引导学生、教师和学校科学预防体育运动风险,将为学生强身健体创造有利成长空间和生态环境。

在教育部的统筹谋划和倾力指导下,上海的学校体育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学生体育运动安全手册》出版也得到教育部的肯定和支持,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为《学生体育运动安全手册》作序。王登峰认为,这套中小学体育运动规范手册的出版,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也将成为规范学校体育教师教学和学校体育运动安全管理的重要依据,能够解除家长、学校及学生各方的后顾之忧,形成学校积极组织、家长真心支持、学生乐于参与的校园体育运动的良好生态环境,为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终身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必将为学校体育工作科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这不仅是教育部对上海学校体育工作的关心,同时也是向全国各地各校传达一个重要信号,即要高度重视学生体育运动安全,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学生身心素质,这是惠及广大中小学生的重要举措,也必将产生重要的社会影响。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即将在杭州召开,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将在9月1日召开的全国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开幕式上作专题报告,将上海的有效经验向全国推广辐射。

市教委后续将重点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在2017年秋季开学之际向本市中小学发放《学生体育运动安全手册》,引导学生学习体育运动科学知识,学会科学健身,全面提升学生体育素养。二是2017年9月底完成体育教师专题培训,加大学校体育运动安全内容培训力度,规范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三是2017年底完成《学生体育运动安全手册》之教师手册和管理手册的编写,指导并规范学校体育运动安全管理工作,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四是2017年秋季开学至10月底举办全市中小学生知识竞赛,对《学生体育运动安全手册》系列读本进行宣传和解读,吸引更多学生、教师和家长参与其中,鼓励全社会都来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