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集锦】媒体聚焦我校入党“公开答辩”机制实施30年
7月1日,《解放日报》在要闻版头条位置报道了华理的入党“公开答辩”机制。6月30日,《中国教育报》在3版头条位置,以“华东理工:30年发展1.8万学生党员”为题,对我校坚持30年施行入党“公开答辩”机制严把学生入党关作了深度报道。6月29日的上观新闻、央广网、中国新闻网、东方网、上海教育新闻网,6月28日的澎湃新闻等媒体,也分别对入党“公开答辩”机制作了报道。
入党前“公开答辩”严把党员质量关,入党后“述责答辩”继续加强先进性教育——
《中国教育报》: 华东理工:30年发展1.8万学生党员
“七一”前夕,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该校理学院陆臻崎等4名学生面向鲜红的党旗,举起右手,许下了庄严的誓言,光荣地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参加三级党校培训,到通过入党“公开答辩”的严格考察、宣誓成为一名党员,陆臻崎十分感慨:“整个过程,令我最难忘的就是入党‘公开答辩’,这是党组织对我的一次重要考察。”从1987年至今,30年来,华东理工大学共有18500余名学生经过这样的严格程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如今,入党“公开答辩”既是华东理工大学发展学生党员的重要一环,也是该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抓手和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落脚点。
入党为什么要“公开答辩”?
“党支部七项组织生活制度是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认为设立雄安新区有何历史意义?”“作为班级团支书,请举出一件你认为最能体现‘为同学服务’的事情”……
这是近日该校资环学院入党“公开答辩”的现场,学校党委书记杜慧芳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全程参加了8名发展对象的答辩。
“极其精彩”,杜慧芳这样评价学生的答辩,同时用“感动”和“感慨”概括了自己的体会:感动于学校的入党“公开答辩”坚持了30年,经过一批又一批师生党员的细化和完善,形成了严把发展对象入党关的长效机制;感慨于每个学生党员的发展都经历如此公开、公正、民主的环节,既确保了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又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华东理工大学设立入党“公开答辩”机制的初衷,是希望保证学生党员的质量,保证群众对党员的认同度和满意度。而这项制度的“诞生”,却是一个偶然。
当年,学校党委一位负责人在校门口等公交车,偶然听两个学生聊天,其中一句话“要想入党一定要和老师搞好关系”,这令这位负责人印象深刻:如果学生都这样想,那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就成了问题,发展出来的党员也很难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于是学校党委决定,增加公开答辩入党考察的环节,群众、党支部成员等都可以参与其中,起到监督作用。
时光流逝,工作人员在变,学生也在变,考察对象从“60后”变成“95后”,但在学校历届党委的坚持下,历经30年的坚持、传承和发展,入党“公开答辩”已经成为华东理工大学党建工作的一张闪亮“名片”。
严峻考验体现在哪里?
从学生时代参加入党“公开答辩”,到工作后亲自把关学生答辩,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院党委副书记万胤婕说,入党“公开答辩”绝不是走形式,其严格程度不亚于学位论文答辩,几乎每年都有学生未通过入党“公开答辩”的情况。
入党“公开答辩”的公开、公正和民主,对发展对象来说,是最为严峻的考验。
一是成立答辩小组,小组成员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党支部书记、辅导员、班导师、学生党员和普通同学代表组成;二是公示答辩人员名单;三是现场答辩,答辩人宣读入党答辩词、入党联系人介绍情况以及自由提问,以此考察答辩人的入党动机、现实表现和对党的认识情况;最后再由答辩小组综合答辩情况进行讨论并给出评价意见。
为此,各个学院都建立了完备的题库,如日前资环学院举行的入党“公开答辩”,就结合学校的校训“勤奋求实、励志明德”建立了8套题库供学生选择。客观题考察发展对象对党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主观题的考察则是多方面的,既有时政分析,也有平时的自身表现、专业发展等。
答辩中,入党积极分子、资环学院大二学生杨莹莹共回答了8道客观题和2道主观题,并以92分的成绩通过答辩。她说:“这个特殊的答辩,督促我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如何加强入党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
少数党员入党后,容易出现思想上放松要求、先进性发挥不够等问题,对此,华东理工大学从2001年起开展了面向全校学生党员的“述责答辩”。
按华东理工大学的规定,学生入党后,必须要在新生督导员、学风监督员、文明维护员等岗位上进行党性锻炼。学生党员每年要向同班同学汇报自己一年来履行党员责任、加强党性锻炼、践行党的宗旨、改正缺点和不足等情况,并接受同学的提问。
在“述责答辩”后,每名学生党员还要接受无记名的满意度测评。党组织及时将测评结果反馈给答辩人。在此基础上,学生党支部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每名党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出进一步整改提高的意见和措施。
以此为引领,华东理工大学逐步健全完善了一系列学生党员先进性建设机制,如守则规范、教育培训、行动计划、实践记录、民主生活、评优表彰等。这些机制贯穿了计划、实践、述责、测评、总结、表彰的整个流程,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效果,近几年,该校学生党员的群众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通讯员 张婷)
第03版:新闻·要闻
原文来源:中国教育报 | 发表时间:2017-06-30 | 作者:张婷
原文链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6/30/content_481764.htm?div=-1
《解放日报》:在华理,入党要过“答辩关”
学校 30 年坚持严把学生党员质量关,让党员群众人人都服
“七一”前夕,在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理学院的郝家岗、陆臻崎、高浩峰、徐兴群4名学生面向党旗,举起右手,庄严宣誓,光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到接连参加三级党校培训,陆臻崎深有感触:“整个过程,最难忘的就是入党‘公开答辩’,这是党组织还有群众对自己的又一项重要考察……”
原来,对于华理的学生党员们,除了必不可少的学位答辩,还要通过理论与实践两道“答辩关”——入党前的“公开答辩”和入党后的“述责答辩”。从1987年试点至今,这30年来,在华理共有18500余名学生通过这一严格程序加入党组织,让党员群众人人都“服”。当然,几乎每年也都有学生未通过答辩的情况发生。
比学位答辩更让人有敬畏之心
万胤婕,现任华东理工社会学院党委副书记,学生时代就参加过入党公开答辩,大二时在院系中首批入党;留校工作后,她的答辩坐席换了位,开始发展学弟学妹入党。
最近3个月,她所在的学院党委就开展了4次入党公开答辩,每次四五名答辩人,每人答辩时间差不多要一堂课,“10分钟陈述答辩词,20分钟左右现场问答”。正式党员、高级党校学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同班甚至同宿舍群众都在场,答辩之后由评议小组给出是否通过答辩的意见。
“党支部七项组织生活制度是什么?”“党内政治生活 ‘四性’ 是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认为设立雄安新区有何历史意义?”“作为班级团支书,请举出一件你认为最能体现‘为同学服务’的事情”……
不止党史知识、党建理论、时政形势等,答辩还要过“群众关”。当年专业考试第一名的万胤婕还清晰回忆起,曾在答辩中被问及“每晚自习到12时后回寝室,会不会影响室友休息”,她诚恳接受意见,提出改进细节:洗漱在门外进行。万胤婕说,“这样的公开答辩比学位答辩更让人有敬畏之心、神圣之感”。
食堂插队的发展对象愧对群众
华理设立入党公开答辩机制的初衷之一,正是保证群众对党员的认同度和满意度,也打破一种陌生感甚至神秘感。30年前分管学生工作的一位校党委副书记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在校门口等公交车,偶然听两个同学聊天,“要想入党一定要和老师搞好关系”。当时就感觉受到了刺激:如果学生都这样想,发展出来的党员很难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后来,这项机制经过化学系等几个系的成功试点,最终全面铺开,届届党委坚持,考察对象也从“60后”变成了如今的“95后”。
入党公开答辩和其后的每年5月集中进行党员“述责答辩”,都不是走过场。在家乡高中入党的王惠文,在华理求学多年并留校工作至今,现担任校档案馆馆长。从做学生干部起,他就深感华理答辩之严——比如,为学习理论,有的同学专门“泡图书馆”准备答辩;又如,曾在食堂插队的发展对象,在入党公开答辩之际无言愧对群众雪亮的眼睛。
此前,王惠文担任中德工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时,学院一位已是预备党员的班长,因海外学制在出国前辞去了社会工作,班上群众在他述责答辩时表达了不满意见。为此,王惠文在两个月间与他谈心8次,他也意识到自身言行存在不足,向组织递交了10份思想汇报,终于得到群众认可。
事实上,从组织部、学工部、研工部到各学院,各个基层做足功夫,在全校每年无记名开展的学生党员满意度测评活动中,党员总体“满意率”和“较满意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
“前中后”构成党员质量链
据中组部统计,近10年来,每年发展大学生新党员的数量约占全国发展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甚至以上,在上海这一比例更高。显然,大学生党员是党员“质保”体系的一大入口。
学生入党,绝不是“一过性”的关口,而是“做”在平日。在入党前,华理建立初、中、高“三级党校”培训体系与入党公开答辩等长效机制。而入党后,学生党员“述责答辩”也已坚守17个年头。为了对学生党员进行持续的党性教育,学校还陆续形成了学生党员先进性实践的一系列做法。直至毕业班时,党员还要接受教育培训,与社会党组织衔接,构成一条完整的党员质量链。
学校专职组织员徐永桢向记者展示了一本《华东理工大学学生共产党员先进性实践手册》,红本本上明确列有“七个一”的指标。也就是,每学期至少做到:读好一本理论书籍,帮助一名困难学生,联系一位积极分子,参与一项社团活动,创建一个文明寝室,做好一项社会工作,过好一次民主生活。“定岗才能明责,学生党员必须在新生督导员、网络引导员、心理保健员、学风监督员、图书管理员或文明维护员等岗位上进行至少一次党性锻炼。”
就在本月,华理资环学院的公开答辩现场,华理党委书记杜慧芳以普通党员身份全程参与8名发展对象的答辩。“精彩,感动,感慨,”杜慧芳表示,“对高校来说,答辩是教育最行之有效的考察手段,是对发展对象更公平而全面的考察方式。”她表示,这套答辩长效机制确保了学生党员质量,也践行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第03版:要闻
原文来源:解放日报 | 发表时间:2017-07-01 |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徐瑞哲 通讯员 张婷
原文链接: http://www.jfdaily.com/journal/2017-07-01/getArticle.htm?id=18555
【上观新闻】拿学位要论文答辩,入党也要公开答辩?【新老照片对照】
每学期至少做到:读好一本理论书籍,帮助一名困难学生,联系一位积极分子,参与一项社团活动,创建一个文明寝室,做好一项社会工作,过好一次民主生活。
“七一”前夕,在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理学院的郝家岗、陆臻崎、高浩峰、徐兴群等4名学生面向党旗,举起右手,庄严宣誓,光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到接连参加三级党校培训,陆臻崎深有感触:“整个过程,最难忘的就是入党‘公开答辩’,这是党组织还有群众对自己的又一项重要考察……”
原来,对于华理的学生党员们,除了必不可少的学位答辩,还要通过理论与实践过两道“答辩关”——入党前的“公开答辩”和入党后的“述责答辩”。从1987年试点至今,这30年来,在华理共有18500余名学生通过这一严格程序加入党组织,让党员群众人人都“服”。当然,几乎每年也都有学生未通过答辩的情况发生。
比学位答辩更敬畏
万胤婕,现任华东理工社会学院党委副书记,学生时代就参加过入党公开答辩,大二时在院系中首批入党;留校工作后,她的答辩坐席换了位,开始发展学弟学妹入党。
最近3个月,她所在的学院党委就开展了4次入党公开答辩,每次四五名答辩人,每人答辩时间差不多要一堂课,“10分钟陈述答辩词,另外20分钟左右的现场问答”。正式党员、高级党校学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同班甚至同宿舍群众都在场,答辩之后由评议小组给出是否通过答辩的意见。
2017年学生入党“公开答辩”现场。
“党支部七项组织生活制度是什么?”“党内政治生活‘四性’是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认为设立雄安新区有何历史意义?”“作为班级团支书,请举出一件你认为最能体现‘为同学服务’的事情。”……
不止党史知识、党建理论、时政形势等,答辩还要过“群众关”。当年专业考试第一名的万胤婕还清晰回忆起,曾在答辩中被问及“每晚自习到12点后回寝室,会不会影响室友休息”,她诚恳接受意见,提出改进细节:洗漱在门外进行。万胤婕说,“这样的公开答辩比学位答辩更有敬畏之心、神圣之感”。
本月答辩中,资环学院大二学生杨莹莹共回答了8道客观题和2道主观题,以92分的成绩通过答辩。她说:“如果我平日里没有严格要求自己,那么在座的对于我入党肯定持否定意见,我也会羞于站在这个庄严的场合。”
同样,入党公开答辩也影响着入党积极分子,商学院大二学生孙丽玮已见证了3场11名发展对象的公开答辩,“感觉选择入党不像选择加入某个讨论小组、某个社团,它是在选择一项人生事业”。
不走过场,动了真格
华理设立入党公开答辩机制的初衷之一,正是保证群众对党员的认同度和满意度,也打破一种陌生感甚至神秘感。30年前分管学生工作的一位校党委副书记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在校门口等公交车,偶然听两个同学聊天,“要想入党一定要和老师搞好关系”。当时就感觉受到了刺激:如果学生都这样想,发展出来的党员也很难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后来,这项机制经过化学系等几个系的成功试点,最终全面铺开,届届党委坚持,考察对象也从“60后”变成了如今的“95后”。
华东理工大学1990年代入党“公开答辩”。
华理在本世纪初的入党“公开答辩”。
入党公开答辩和其后的每年5月集中进行党员“述责答辩”,都不是走过场,而是动真格。曾在家乡高中入党的王惠文,在华理求学多年并留校工作至今,现担任校档案馆馆长。从做学生干部起,他就深感华理答辩之严——比如,为学习理论,有的同学专门“泡图书馆”准备答辩;又如,曾在食堂插队的发展对象,在入党公开答辩之际无言愧对群众的雪亮眼睛。
此前,王惠文担任中德工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时,学院一位已是预备党员的班长,因海外学制在出国前辞去了社会工作,班上群众在关于他的转正座谈时表达了不满意见。为此,王惠文在两个月间与他谈心8次,他也意识到自身言行存在不足,向组织递交了10份思想汇报,终于得到群众认可。
事实上,从组织部、学工部、研工部到各学院,各个基层做足功夫,在全校每年无记名开展的学生党员满意度测评活动中,党员总体“满意率”和“较满意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
“前中后”形成质量链
据中组部统计,近10年来,每年发展大学生新党员的数量约占全国发展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甚至以上,在上海这一比例更高。显然,大学生党员是党员“质保”体系的一大入口。
学生入党,绝不是“一过性”的关口,而是“做”在平日。在入党前,华理建立初、中、高“三级党校”培训体系与入党公开答辩等长效机制。而入党后,学生党员“述责答辩”也已坚守17个年头。为了对学生党员进行持续的党性教育,学校还陆续形成了学生党员先进性实践的一系列做法。直至毕业班时,党员还要接受教育培训,与社会党组织衔接,构成一条完整的党员质量链。
各学生党员的党性锻炼记录本。
学校专职组织员徐永桢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展示了一本《华东理工大学学生共产党员先进性实践手册》,红本本上明确列有“七个一”的指标。也就是,每学期至少做到:读好一本理论书籍,帮助一名困难学生,联系一位积极分子,参与一项社团活动,创建一个文明寝室,做好一项社会工作,过好一次民主生活。“定岗才能明责,学生党员必须在新生督导员、网络引导员、心理保健员、学风监督员、图书管理员或文明维护员等岗位上进行至少一次党性锻炼。”
就在本月,华理资环学院的公开答辩现场,华理党委书记杜慧芳以普通党员身份全程参与8名发展对象的答辩。“精彩,感动,感慨,”杜慧芳表示,“对高校来说,答辩是教育最行之有效的考察手段,是对发展对象更公平而全面的考察方式。”她表示,这套答辩长效机制确保了学生党员质量,也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原文来源:上观新闻 | 发表时间:2017-06-29 | 作者:徐瑞哲 张婷
原文链接: http://www.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57744
【央广网】30年发展18500余名共产党员 华理入党“公开答辩”机制严把党员质量关
央广网上海6月29日消息(记者吴善阳 唐奇云 通讯员张婷 房树芬)从1987年至今的三十年间,华东理工大学共有18500余名学生经过严格的程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如今,入党“公开答辩”机制既是华理发展学生党员的重要一环,也是学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抓手和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落脚点。
日前,华东理工大学理学院的郝家岗、陆臻崎、高浩峰、徐兴群等4名同学面向鲜红的党旗,庄重地举起右手,许下了庄严的誓言,光荣地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据了解,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参加三级党校培训,通过入党“公开答辩”的严格考察,到宣誓成为一名党员,陆臻崎非常感慨:“整个过程,令我最难忘的就是入党‘公开答辩’,这是党组织对我的又一次重要考察……”
入党为什么要“公开答辩”?
“党支部七项组织生活制度是什么?”
“党内政治生活‘四性’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认为设立雄安新区有何历史意义?”
“作为班级团支书,请举出一件你认为最能体现‘为同学服务’的事情。”
……
这是6月9日下午,华东理工大学资环学院入党“公开答辩”的现场,校党委书记杜慧芳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全程参加了8名发展对象的答辩。杜慧芳表示,自己感动于华理的入党“公开答辩”坚持了30年,经过一批又一批师生党员的细化和完善,形成了严把发展对象入党关的长效机制;感慨于华理每个学生党员的发展都经历如此公开、公正、民主的环节,既确保了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又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在杜慧芳看来:“革命战争年代,考验党员的是抛头颅洒热血,和平年代,党员的先进性如何体现?对高校来说,答辩是教育最行之有效的考察手段,华理选择入党‘公开答辩’,这是对发展对象最公平、最全面的考察方式。”
实际上,令杜慧芳“感动”和“感慨”的入党“公开答辩”,1987年“诞生”时是一种偶然;而坚持30年,却又是一种必然。据当年分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介绍,设立入党“公开答辩”机制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提高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质量,保证学生党员的质量,保证群众对党员的认同度和满意度。
有一次,他在校门口等公交车,偶然听两个同学聊天,“要想入党一定要和老师搞好关系”,当时他就感觉受到了刺激:如果学生都这样想,那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就成了问题,发展出来的党员也很难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于是,就产生通过公开答辩增加入党考察环节的想法——在公开答辩过程中,群众、党支部成员等都可以参与其中,起到监督作用。
经过在化学系等几个系的成功试点后,入党“公开答辩”的做法在华东理工大学全面铺开,成为学生入党不可缺少的环节。时光流逝,工作人员在变,学生也在变,考察对象从“60后”变成“95后”,但在学校历届党委的坚持下,在组织部、学工部、研工部和各学院的共同努力下,历经30年的坚持、传承和发展,入党“公开答辩”已经成为华东理工大学党建工作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原文来源:央广网 | 发表时间:2017-06-29 | 作者:吴善阳 唐奇云
原文链接: http://www.cnr.cn/shanghai/tt/20170629/t20170629_523825740.shtml
【澎湃新闻】华东理工“入党公开答辩”三十年,严格程度堪比学位论文答辩
2017年4月11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举行入党公开答辩。本文图片均为 校方提供
“党支部七项组织生活制度是什么?”“党内政治生活‘四性’是什么?”……这是一场特殊的答辩,近日发生在华东理工大学资环学院。8名学生需要像论文答辩一样,回答上述提问,通过这场考核后,才能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华东理工大学,这样的考核模式已施行三十年。自1987年起,共有18500余名该校学生经过公开入党答辩,成为学生党员。
据华东理工大学介绍,入党公开答辩和入党后的“述责答辩”等机制,保证了学生党员的质量,近几年,该校学生党员群众满意度保持在99%以上。
华东理工大学学生党性锻炼笔记
上述机制的诞生有一些偶然 。
据当年分管学生工作的华东理工校党委副书记回忆,有一次他在校门口等公交车,偶然听两个同学聊天,“要想入党一定要和老师搞好关系”,这让他很不舒服。
“如果学生都这样想,那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就成了问题,发展出来的党员也很难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他说,设立入党“公开答辩”机制的初衷,是希望保证学生党员的质量。
于是就有了通过公开答辩增加入党考察环节的想法——在公开答辩过程中,群众、党支部成员等都可以参与其中,起到监督作用。经试点后,这一制度在华东理工大学全面铺开,延续30年至今。
华东理工大学1990年代的入党公开答辩。
据华东理工大学介绍,入党答辩的具体流程,首先是成立答辩小组,之后公示答辩人员,再是现场答辩,最后给出答辩意见。该校各个学院为此都建立了完备的题库。
其中,客观题考察理论知识,主观题的考察内容较丰富,有时政分析等,也有平时表现、专业发展,主要考察答辩者的入党动机、现实表现。
在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杜慧芳看来,革命战争年代,考验党员的是抛头颅洒热血,和平年代,党员的先进性如何体现,对高校来说,答辩是教育最行之有效的考察手段。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院党委副书记万胤婕说,入党“公开答辩”不是走形式,严格程度不亚于学位论文答辩,几乎每年都有学生未通过入党“公开答辩”的情况。
答辩中,资环学院大二学生杨莹莹共回答了8道客观题和2道主观题,并以92分的成绩通过答辩。谈及答辩的感受,她说这个特殊的答辩,督促了她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商学院大二学生孙丽玮共参加了3场11名发展对象的入党“公开答辩”。在她看来,与平时的思政课相比,入党“公开答辩”更具有教育意义,既能普及党的理论知识,也能在问答中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同时,答辩会正式严肃的氛围,也使孙丽玮感觉到“选择入党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慎重、郑重的决定,它不像选择加入某个讨论小组、某个社团,它是在选择一项人生事业”。
据华东理工大学介绍,对学生入党后,容易出现思想上放松要求,组织观念淡薄等情况,学校也自2001年起全面建立了“述责答辩”机制。
按该校相关规定,学生入党后,必须要在新生督导员、网络引导员、心理保健员等岗位上进行党性锻炼。学生党员每年要向同班同学汇报自己一年来履行党员责任、加强党性锻炼、践行党的宗旨、改正缺点和不足等情况,并接受同学们的提问。
据校方统计,近几年,在这些制度保障下,该校学生党员群众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9%以上。
原文来源:澎湃新闻 | 发表时间:2017-06-28 | 作者:周航 张婷 房树芬
原文链接: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19977
【中国新闻网】30年发展18500余人 华理入党“公开答辩”机制严把党员质量关
中新网上海新闻6月29日电(张婷 房树芬) 6月23日上午,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理学院的郝家岗、陆臻崎、高浩峰、徐兴群等4名同学面向鲜红的党旗,庄重地举起右手,许下了庄严的誓言,光荣地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党员。
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参加三级党校培训,通过入党“公开答辩”的严格考察,到宣誓成为一名党员,陆臻崎非常感慨:“整个过程,令我最难忘的就是入党‘公开答辩’,这是党组织对我的又一次重要考察……”
从1987年至今,30年来,在华东理工大学,共有18500余名学生经过这样的严格程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现在,入党“公开答辩”机制既是华理发展学生党员的重要一环,也是学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抓手和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落脚点。
入党为什么要“公开答辩”?、“党支部七项组织生活制度是什么?”……
这是6月9日下午,华东理工大学资环学院入党“公开答辩”的现场,学校党委书记杜慧芳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全程参加了8名发展对象的答辩。
“极其精彩”,杜慧芳这样评价学生的答辩,同时用“感动”和“感慨”概括了自己的体会:感动于华理的入党“公开答辩”坚持了30年,经过一批又一批师生党员的细化和完善,形成了严把发展对象入党关的长效机制;感慨于华理每个学生党员的发展都经历如此公开、公正、民主的环节,既确保了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又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令杜慧芳“感动”和“感慨”的入党“公开答辩”,1987年“诞生”时是一种偶然;而坚持30年,却又是一种必然。
据当年分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介绍,设立入党“公开答辩”机制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提高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质量,保证学生党员的质量,保证群众对党员的认同度和满意度。
经过在化学系等几个系的成功试点后,入党“公开答辩”的做法在华东理工大学全面铺开,成为学生入党不可缺少的环节。时光流逝,考察对象从“60后”变成“95后”,但在学校历届党委的坚持下,在组织部、学工部、研工部和各学院的共同努力下,入党“公开答辩”已成为华东理工大学党建工作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革命战争年代,考验党员的是抛头颅洒热血,和平年代,党员的先进性如何体现?对高校来说,答辩是教育最行之有效的考察手段,华理选择入党‘公开答辩’,这是对发展对象最公平、最全面的考察方式。”杜慧芳表示。
从学生时代参加入党“公开答辩”,到工作后亲自把关学生答辩,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院党委副书记万胤婕说,入党“公开答辩”绝不是走形式,其严格程度不亚于学位论文答辩,几乎每年都有学生未通过入党“公开答辩”的情况。
抓好教育培训,则为入党“公开答辩”的开展提供了基础保证。
华东理工大学建立了初、中、高“三级党校”培训与管理体系:初级党校由学院团委负责,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全员培训;中级党校由学院党委负责,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轮流培训;高级党校由学校组织部门、党校负责,对列为发展对象的学生进行集中培训。
“我一开始的入党动机其实是有点偏差的。是在上过党课‘正确的入党动机’之后,才逐步纠正,形成了现在正确的入党动机。”机动学院大三学生倪子昂说。
入党“公开答辩”的公开、公正和民主,对发展对象来说,是最为严峻的考验。
一是成立答辩小组,小组成员由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党支部书记、学生辅导员、班导师、学生党员和普通同学代表组成;二是公示答辩人员,在入党答辩会召开之前,公示答辩人名单,并欢迎广大同学进行现场提问;三是现场答辩,具体内容为答辩人宣读入党答辩词、入党联系人介绍情况以及自由提问,此环节主要考察入党答辩人的入党动机、现实表现和对党的认识情况;四是给出答辩意见,答辩小组综合答辩情况进行讨论并给出评价意见。
为此,各个学院都建立了完备的题库,如6月9日资环学院举行的入党“公开答辩”,就结合华理的校训“勤奋求实、励志明德”建立了8套题库供学生选择。客观题考察发展对象对党的理论知识的掌握,主观题的考察则是多方面的,既有时政分析,也有平时的自身表现、专业发展等。
答辩中,资环学院大二学生杨莹莹共回答了8道客观题和2道主观题,并以92分的成绩通过答辩。谈及答辩的感受,她说:“这个特殊的答辩,督促我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因为现场不仅有党支部的成员,还有一些入党积极分子和群众代表,如果我平日里没有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他们对于我入党肯定持否定意见,我也会羞于站在那个庄严肃穆的场合。”
少数党员入党后,容易出现思想上放松要求、先进性发挥不够、组织观念淡薄等情况。如何对入党后的大学生继续加强教育管理?
华东理工大学的做法是:不断完善先进性建设系列机制、毕业班党员教育培训机制等机制,“护航”学生成长成才。其中,从2000年开始试点、2001年起推广到全校的学生党员“述责答辩”尤其值得一提。
按华东理工大学的规定,学生入党后,必须要在新生督导员、网络引导员、心理保健员、学风监督员、图书管理员、文明维护员等岗位上进行党性锻炼。学生党员每年要向同班同学汇报自己一年来履行党员责任、加强党性锻炼、践行党的宗旨、改正缺点和不足等情况,并接受同学们的提问。
在“述责答辩”后,每名学生党员还要接受无记名的满意度测评。党组织及时将测评结果反馈给答辩人。在此基础上,学生党支部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每名党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出进一步整改提高的意见和措施。
以此为引领,华东理工大学逐步健全完善了一系列的学生党员先进性建设机制,如守则规范、教育培训、行动计划、实践记录、民主生活、评优表彰等。这些机制贯穿了计划、实践、述责、测评、总结、表彰的整个流程,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近几年,该校学生党员的群众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9.00%以上。
原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 发表时间:2017-06-29 | 作者:张婷 房树芬
原文链接: http://www.sh.chinanews.com/kjjy/2017-06-29/25421.shtml
【东方网】华理入党“公开答辩”严把党员质量关30年发展党员1.8万余名
东方网记者徐程、通讯员张婷6月29日报道:上周五的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理学院的郝家岗、陆臻崎、高浩峰、徐兴群等4名同学面向鲜红的党旗,庄重地举起右手,许下了庄严的誓言,光荣地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党员。
图片说明:图为华理信息学院学生党员举行“迎蓬勃旭日,宣入党誓词”活动。(校方供图)
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参加三级党校培训,通过入党“公开答辩”的严格考察,到宣誓成为一名党员,陆臻崎非常感慨:“整个过程,令我最难忘的就是入党‘公开答辩’,这是党组织对我的又一次重要考察……”
图片说明:图为2017年华东理工大学学生入党“公开答辩”现场。(校方供图)
从1987年至今,30年来,在华东理工大学,共有18500余名学生经过这样的严格程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现在,入党“公开答辩”机制既是华理发展学生党员的重要一环,也是学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抓手和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落脚点。
“党支部七项组织生活制度是什么?”
“党内政治生活‘四性’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认为设立雄安新区有何历史意义?”
“作为班级团支书,请举出一件你认为最能体现‘为同学服务’的事情。”……
这是6月9日下午,华东理工大学资环学院入党“公开答辩”的现场,学校党委书记杜慧芳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全程参加了8名发展对象的答辩。
“极其精彩”,杜慧芳这样评价学生的答辩,同时用“感动”和“感慨”概括了自己的体会:感动于华理的入党“公开答辩”坚持了30年,经过一批又一批师生党员的细化和完善,形成了严把发展对象入党关的长效机制;感慨于华理每个学生党员的发展都经历如此公开、公正、民主的环节,既确保了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又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令杜慧芳“感动”和“感慨”的入党“公开答辩”,1987年“诞生”时是一种偶然;而坚持30年,却又是一种必然。
据当年分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介绍,设立入党“公开答辩”机制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提高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质量,保证学生党员的质量,保证群众对党员的认同度和满意度。
有一次,他在校门口等公交车,偶然听两个同学聊天,“要想入党一定要和老师搞好关系”,当时他就感觉受到了刺激:如果学生都这样想,那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就成了问题,发展出来的党员也很难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于是,就产生通过公开答辩增加入党考察环节的想法——在公开答辩过程中,群众、党支部成员等都可以参与其中,起到监督作用。
经过在化学系等几个系的成功试点后,入党“公开答辩”的做法在华东理工大学全面铺开,成为学生入党不可缺少的环节。时光流逝,工作人员在变,学生也在变,考察对象从“60后”变成“95后”,但在学校历届党委的坚持下,在组织部、学工部、研工部和各学院的共同努力下,历经30年的坚持、传承和发展,入党“公开答辩”已经成为华东理工大学党建工作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革命战争年代,考验党员的是抛头颅洒热血,和平年代,党员的先进性如何体现?对高校来说,答辩是教育最行之有效的考察手段,华理选择入党‘公开答辩’,这是对发展对象最公平、最全面的考察方式。”杜慧芳表示。
从学生时代参加入党“公开答辩”,到工作后亲自把关学生答辩,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院党委副书记万胤婕说,入党“公开答辩”绝不是走形式,其严格程度不亚于学位论文答辩,几乎每年都有学生未通过入党“公开答辩”的情况。
抓好教育培训,则为入党“公开答辩”的开展提供了基础保证。华东理工大学建立了初、中、高“三级党校”培训与管理体系:初级党校由学院团委负责,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全员培训;中级党校由学院党委负责,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轮流培训;高级党校由学校组织部门、党校负责,对列为发展对象的学生进行集中培训。
“我一开始的入党动机其实是有点偏差的。是在上过党课‘正确的入党动机’之后,才逐步纠正,形成了现在正确的入党动机。”机动学院大三学生倪子昂说。入党“公开答辩”的公开、公正和民主,对发展对象来说,是最为严峻的考验。一是成立答辩小组,小组成员由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党支部书记、学生辅导员、班导师、学生党员和普通同学代表组成;二是公示答辩人员,在入党答辩会召开之前,公示答辩人名单,并欢迎广大同学进行现场提问;三是现场答辩,具体内容为答辩人宣读入党答辩词、入党联系人介绍情况以及自由提问,此环节主要考察入党答辩人的入党动机、现实表现和对党的认识情况;四是给出答辩意见,答辩小组综合答辩情况进行讨论并给出评价意见。
为此,各个学院都建立了完备的题库,如6月9日资环学院举行的入党“公开答辩”,就结合华理的校训“勤奋求实、励志明德”建立了8套题库供学生选择。客观题考察发展对象对党的理论知识的掌握,主观题的考察则是多方面的,既有时政分析,也有平时的自身表现、专业发展等。
答辩中,资环学院大二学生杨莹莹共回答了8道客观题和2道主观题,并以92分的成绩通过答辩。谈及答辩的感受,她说:“这个特殊的答辩,督促我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因为现场不仅有党支部的成员,还有一些入党积极分子和群众代表,如果我平日里没有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他们对于我入党肯定持否定意见,我也会羞于站在那个庄严肃穆的场合。”
入党“公开答辩”不仅是对发展对象的考验,也是给其他同学的一次精神洗礼。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商学院大二学生孙丽玮共参加了3场11名发展对象的入党“公开答辩”。在她看来,与平时的思政课相比,入党“公开答辩”更具有教育意义,既能普及党的理论知识,也能在问答中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同时,答辩会正式严肃的氛围,使她“感觉到选择入党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慎重、郑重的决定,它不像选择加入某个讨论小组、某个社团,它是在选择一项人生事业”。
少数党员入党后,容易出现思想上放松要求、先进性发挥不够、组织观念淡薄等情况。如何对入党后的大学生继续加强教育管理?华东理工大学的做法是:不断完善先进性建设系列机制、毕业班党员教育培训机制等机制,“护航”学生成长成才。其中,从2000年开始试点、2001年起推广到全校的学生党员“述责答辩”尤其值得一提。
按华东理工大学的规定,学生入党后,必须要在新生督导员、网络引导员、心理保健员、学风监督员、图书管理员、文明维护员等岗位上进行党性锻炼。学生党员每年要向同班同学汇报自己一年来履行党员责任、加强党性锻炼、践行党的宗旨、改正缺点和不足等情况,并接受同学们的提问。
在“述责答辩”后,每名学生党员还要接受无记名的满意度测评。党组织及时将测评结果反馈给答辩人。在此基础上,学生党支部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每名党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出进一步整改提高的意见和措施。
以此为引领,华东理工大学逐步健全完善了一系列的学生党员先进性建设机制,如守则规范、教育培训、行动计划、实践记录、民主生活、评优表彰等。这些机制贯穿了计划、实践、述责、测评、总结、表彰的整个流程,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近几年,该校学生党员的群众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9.00%以上。
怀着当年入党时的激情,6月19日,商学院51名毕业生党员再次在学院党委书记马玲的带领下,重温入党誓词……从初入校时的懵懂,到带着党员的光辉步入社会,一届届毕业生党员在华东理工大学完成了成长与蜕变。
原文来源:东方网 | 发表时间:2017-06-29 | 作者:徐程
原文链接: http://sh.eastday.com/m/20170629/u1ai10683299.html
【上海教育新闻网】入党“公开答辩”机制实行30年 华理严把党员质量关
6月23日上午,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理学院的郝家岗、陆臻崎、高浩峰、徐兴群等4名同学面向鲜红的党旗,庄重地举起右手,许下了庄严的誓言,光荣地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党员。
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参加三级党校培训,通过入党“公开答辩”的严格考察,到宣誓成为一名党员,陆臻崎非常感慨:“整个过程,令我最难忘的就是入党‘公开答辩’,这是党组织对我的又一次重要考察……”
据悉,从1987年至今,30年来在华东理工大学共有18500余名学生经过这样的严格程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现在,入党“公开答辩”机制既是华理发展学生党员的重要一环,也是学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抓手和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落脚点。
入党为什么要“公开答辩”?
“党支部七项组织生活制度是什么?”
“党内政治生活‘四性’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认为设立雄安新区有何历史意义?”
“作为班级团支书,请举出一件你认为最能体现‘为同学服务’的事情。”
……
这是6月9日下午,华东理工大学资环学院入党“公开答辩”的现场,学校党委书记杜慧芳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全程参加了8名发展对象的答辩。
“极其精彩”,杜慧芳这样评价学生的答辩,同时用“感动”和“感慨”概括了自己的体会:感动于华理的入党“公开答辩”坚持了30年,经过一批又一批师生党员的细化和完善,形成了严把发展对象入党关的长效机制;感慨于华理每个学生党员的发展都经历如此公开、公正、民主的环节,既确保了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又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令杜慧芳“感动”和“感慨”的入党“公开答辩”,1987年“诞生”时是一种偶然;而坚持30年,却又是一种必然。
据当年分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介绍,设立入党“公开答辩”机制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提高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质量,保证学生党员的质量,保证群众对党员的认同度和满意度。
有一次,他在校门口等公交车,偶然听两个同学聊天,“要想入党一定要和老师搞好关系”,当时他就感觉受到了刺激:如果学生都这样想,那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就成了问题,发展出来的党员也很难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于是,就产生通过公开答辩增加入党考察环节的想法——在公开答辩过程中,群众、党支部成员等都可以参与其中,起到监督作用。
经过在化学系等几个系的成功试点后,入党“公开答辩”的做法在华东理工大学全面铺开,成为学生入党不可缺少的环节。时光流逝,工作人员在变,学生也在变,考察对象从“60后”变成“95后”,但在学校历届党委的坚持下,在组织部、学工部、研工部和各学院的共同努力下,历经30年的坚持、传承和发展,入党“公开答辩”已经成为华东理工大学党建工作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严峻考验体现在哪里?
“革命战争年代,考验党员的是抛头颅洒热血,和平年代,党员的先进性如何体现?对高校来说,答辩是教育最行之有效的考察手段,华理选择入党‘公开答辩’,这是对发展对象最公平、最全面的考察方式。”杜慧芳表示。
从学生时代参加入党“公开答辩”,到工作后亲自把关学生答辩,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院党委副书记万胤婕说,入党“公开答辩”绝不是走形式,其严格程度不亚于学位论文答辩,几乎每年都有学生未通过入党“公开答辩”的情况。
抓好教育培训,则为入党“公开答辩”的开展提供了基础保证。
华东理工大学建立了初、中、高“三级党校”培训与管理体系:初级党校由学院团委负责,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全员培训;中级党校由学院党委负责,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轮流培训;高级党校由学校组织部门、党校负责,对列为发展对象的学生进行集中培训。
“我一开始的入党动机其实是有点偏差的。是在上过党课‘正确的入党动机’之后,才逐步纠正,形成了现在正确的入党动机。”机动学院大三学生倪子昂说。
入党“公开答辩”的公开、公正和民主,对发展对象来说,是最为严峻的考验。
一是成立答辩小组,小组成员由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党支部书记、学生辅导员、班导师、学生党员和普通同学代表组成;二是公示答辩人员,在入党答辩会召开之前,公示答辩人名单,并欢迎广大同学进行现场提问;三是现场答辩,具体内容为答辩人宣读入党答辩词、入党联系人介绍情况以及自由提问,此环节主要考察入党答辩人的入党动机、现实表现和对党的认识情况;四是给出答辩意见,答辩小组综合答辩情况进行讨论并给出评价意见。
为此,各个学院都建立了完备的题库,如6月9日资环学院举行的入党“公开答辩”,就结合华理的校训“勤奋求实、励志明德”建立了8套题库供学生选择。客观题考察发展对象对党的理论知识的掌握,主观题的考察则是多方面的,既有时政分析,也有平时的自身表现、专业发展等。
答辩中,资环学院大二学生杨莹莹共回答了8道客观题和2道主观题,并以92分的成绩通过答辩。谈及答辩的感受,她说:“这个特殊的答辩,督促我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因为现场不仅有党支部的成员,还有一些入党积极分子和群众代表,如果我平日里没有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他们对于我入党肯定持否定意见,我也会羞于站在那个庄严肃穆的场合。”
入党“公开答辩”不仅是对发展对象的考验,也是给其他同学的一次精神洗礼。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商学院大二学生孙丽玮共参加了3场11名发展对象的入党“公开答辩”。在她看来,与平时的思政课相比,入党“公开答辩”更具有教育意义,既能普及党的理论知识,也能在问答中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同时,答辩会正式严肃的氛围,使她“感觉到选择入党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慎重、郑重的决定,它不像选择加入某个讨论小组、某个社团,它是在选择一项人生事业”。
党员的“招牌”要持续擦亮
少数党员入党后,容易出现思想上放松要求、先进性发挥不够、组织观念淡薄等情况。如何对入党后的大学生继续加强教育管理?
华东理工大学的做法是:不断完善先进性建设系列机制、毕业班党员教育培训机制等机制,“护航”学生成长成才。其中,从2000年开始试点、2001年起推广到全校的学生党员“述责答辩”尤其值得一提。
按华东理工大学的规定,学生入党后,必须要在新生督导员、网络引导员、心理保健员、学风监督员、图书管理员、文明维护员等岗位上进行党性锻炼。学生党员每年要向同班同学汇报自己一年来履行党员责任、加强党性锻炼、践行党的宗旨、改正缺点和不足等情况,并接受同学们的提问。
在“述责答辩”后,每名学生党员还要接受无记名的满意度测评。党组织及时将测评结果反馈给答辩人。在此基础上,学生党支部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每名党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出进一步整改提高的意见和措施。
以此为引领,华东理工大学逐步健全完善了一系列的学生党员先进性建设机制,如守则规范、教育培训、行动计划、实践记录、民主生活、评优表彰等。这些机制贯穿了计划、实践、述责、测评、总结、表彰的整个流程,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近几年,该校学生党员的群众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9.00%以上。
怀着当年入党时的激情,6月19日,商学院51名毕业生党员再次在学院党委书记马玲的带领下,重温入党誓词……
从初入校时的懵懂,到带着党员的光辉步入社会,一届届毕业生党员在华东理工大学完成了成长与蜕变。
原文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 发表时间:2017-06-29 | 作者:张婷 房树芬
原文链接: http://www.shedunews.com/zixun/shanghai/gaodeng/2017/06/29/2084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