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风采巡礼]电院党委:凝心聚力,创新求真,建设一流电类学科[图]

29.10.2014  10:27

      [编者按]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将迎来第十次党代会。值此内外发展契机交汇之时,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学校党建工作要求,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新闻网特推出“党建风采巡礼”专栏,展示各院系、直属单位、附属医院在党建工作中的成绩和风采。

      ——中国第一台中文打字机、第一台电机、第一台电报机、第一个数字电视系统、第一个全光通信网……都记载着电院人的历史荣光。

  ——国家“千人计划”16名,IEEE Fellow 1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7名,973首席科学家8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7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7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3个,引育并举,人才高地效应凸显。

  ——ACM代表队三次问鼎全球总冠军,第十三届“挑战杯”竞赛获两项特等奖,国家科技奖11项,未来媒体网络入选2014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名单……电院人攻业笃行,思源致远。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作为交大体量最大的学院之一,有着100多年的办学历史和厚重底蕴。目前,学院党委下辖9个党总支,共有教师党支部29个,教师党员369人,学生党支部162个,学生党员2051人。电院党委曾荣获市教育系统优秀基层党组织,入选市委组织部“上海市党建特色涉外参观点”(全市共7家单位,交大电院作为唯一的高校代表)。学院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究基地8个,长江特聘教授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7名,国家“千人计划”16名,IEEE Fellow 14名,973首席科学家8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3个;先后获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全国优博论文6篇,国家科技奖11项。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坚强的领导核心,学院党委始终把引领科学发展作为工作核心,围绕中心抓党建,依托党建促发展,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带领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师生员工,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成就了学院现有和谐一心、锐意进取的良好局面。

        以德为先,立德凝心,积淀宽厚高远的思想品质

      德于内即思想引领,学院党委始终秉承坚持“创和谐、保稳定,以党建促进学院各项工作上台阶”的工作目标,夯实基础、开拓思路、改进方法,创新载体,建立了党建责任机制、考核制,形成了支部书记月度例会制;通过发掘先进、模范带头,大力加强学院文化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有效促进教师党员的融合向心。

黄坳希望小学学生代表参观电院实验室

      德于外即文明建设,学院党委专门设立精神文明活动基金,支部建设“师生心灵沟通平台”,切实将党建德育工作落到实处。组织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优秀项目”和“主题组织生活创新奖”评选,引导和鼓励各所属单位及机关部门积极开展有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达到了鼓舞精神、提升士气、凝聚人心的根本目标。电子系光纤所党支部与井冈山黄坳希望小学党支部结对共建,邀请其骨干教师和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代表到上海访问学习,积极支持老区希望小学建设。

      学院学生党总支针对学生党员特点,形成了新生党员“领航”教育、毕业生党员“远航”教育的党建模式,搭建了学生党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党建联席会组织,打造了“党员论坛”、“专业辅导”、“生涯规划”等支部品牌活动,构建了“入党答辩制”、“入党面试制”、“考察责任制”的创新党建制度,并自行设计开发了学院学生党建信息管理系统,推进学生党建工作信息化、规范化、流程化,为学院的党建工作注入了的动力和活力。

      以人为本,育人聚力,雕琢全面发展的队伍特质

      人才是发展的原动力,建设一支富有国际视野、学院特质的人才队伍是学院党委常思不竭、常抓不懈的工作。学院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杰出人才引进与培养,支部建设“青年教师助力成长平台”,形成了“导师”一对一传帮带制度。在此培养过程中,邱卫东教授、杨明副教授等一批海归教师受到身边党员的感染,先后加入党组织。学院始终贯彻“以人为本,引育并举”的科学发展理念,把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增强青年教师的向心力放在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首位。每年召开新进青年教师座谈会,定期召开“大排青椒面对面”,旨在通过座谈的方式,增进大牌教授与青年教师的交流,为青年教师指引方向,排忧解惑。制定个性化的考核机制,鼓励青年教师个性化发展。近年来学院注重培养青年教师,并在他们成长初期给予支持,先后出台了《关于提高部分优秀青年教师待遇的措施》等一系列政策,为青年教师成长助力。近5年已有12人获得国家“杰青”、“优青”基金,其中9人还是我们本土培养发展起来的青年人才,政策扶持成效显著。

      “落地生根”只是人才培养的一小步,“登台入室”才是人才教育的一大步,只有让优秀的师资队伍“登上讲台”、“步入实验室”才能更充分地发挥育人与自育的双重功能,真正实现师资队伍与学生人才的交互哺育与循环支持。为此学院搭建了“梦想创新园”科技创新试验区与4个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室等育人平台,推进师生融合互动,培育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科技创新作品。

电院举行第二届教职工运动会

      学院党委尤其注重对教职员工的人文关怀,极力构建“”的和谐与温暖,每年校庆前夕举办“敬老爱老思源节”,逢单数年举办学院教职工(含家属)趣味运动会,逢双数年开展学院文化艺术节,笔墨写意,画器抒怀,营造良好的文化软环境。

      以学为基,勤学明辩,锤炼开拓创新的科研素质

      储才以兴学,学术科研是学院发展立命的基础。为此学院党委积极支持对接国家信息能源战略需求、跨学科跨领域组织骨干教师,成立信息技术与电气工程研究院的工作团队。目前已经在研究院中建立空间信息技术研究所、国家能源智能电网技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科研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支部搭建“事业引领平台”,构建了党支部引导下的新的学术阵地和科研基地。

      基石扎稳、平台建高,成绩顺势而生。学院共获得国家级科研奖项11项,其主要负责人均为党员;现有国家973首席科学家8人中4人为党员;现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7人中9人为党员,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得主中3人为党员,国家精品课程领衔教师5人均为党员;尤其是近几年获得全国优博论文(包括提名)的学生及其导师也均为党员。青年党员教师已逐渐成长为学院的中坚力量,学院连续两年有党员教师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称号(2014年,熊红凯;2013年,杨小康),党员侯中宇(副研究员)获得2014年GF973首席科学家等等。

      电院学子在第十三届“挑战杯”竞赛中荣获2项特等奖,为交大永久保留一座“挑战杯”做出突出贡献

      学生科创佳绩连连、硕果累累,获国际级荣誉145人次,其中ACM代表队三次问鼎全球总冠军,使交大成为亚洲唯一、世界第三个获得该项赛事“三冠王”的高校;此外,电院学生在数学建模大赛等世界各单项竞赛中频创佳绩,在全国性的智能车、机器人大赛中也屡拔头筹;电院的两件参赛作品“基于稀疏正则化的多特征多源图像融合方法及其系统实现”以及“采用高效无线供能的胃肠道新型钳位式微机器人诊查系统”均荣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为上海交通大学蝉联并永久保留一座挑战杯做出了突出贡献。学院以创新为载体,以育人为目标,积极探索具有示范作用的全员科创育人体系——“梦想创新园”项目,获评2014年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院团委还获评“2013年度上海市五四特色团委”,韩绍金同学获评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2014年),柯全同学荣获第九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14年)。

      以业为要,攻业笃行,成就求真务实的精神气质

2014年8月教育部专家验收未来媒体网络中心-协同创新中心

      科研转化与实践调研形式下的社会服务已经成为当今高校学院发展新的现实诉求和功能彰显。学院党委秉承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促进学院发挥国际前瞻的专业优势,对接国家发展、契合社会需求,术业专攻、慎思笃行,成就了学院服务与奉献的品格气质。2013年科研经费达4.54亿,3年来连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已经获批。

      陈卫东教授长期致力于助老助残机器人的研究工作,上海世博会期间带领课题组师生潜心钻研,为世博会生命阳光馆精心设计制造了“交龙”智能轮椅和“交龙”导游机器人,服务了成千上万游客来宾,得到大家的高度赞誉,该项成果同时亮相“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他本人荣获上海市世博先进个人、教育系统“世博先锋行动”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党员程浩忠教授立足实践搞科研,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党员管海兵研究员潜心学术,十年磨一剑,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春运,接受“上海交通大学志愿者服务基地”铭牌

      学生是社会服务的生力军,院党委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品质。春运的上海火车站、上海国际马拉松比赛的现场、科技馆、禁毒馆、学校新图书馆等都是学院学生服务的主阵地,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数十年如一日,践行志愿者精神,获评2013年度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学院90%以上同学利用假期开展过社会实践活动,50%以上同学有过志愿服务经历。其中,“航天梦·交大梦”项目获评2013年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最佳项目,“强军梦·交大梦”项目获评2014年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最佳项目,“物联全球·智慧上海”项目获评2014年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