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党建+”体系 为人才培养搭平台把方向

18.04.2018  16:52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高度重视在人才培养中构建 “党建+” 体系,坚持党建与教学科研相结合,与师生发展相结合,以党建的整体性、实践性和特色性提高学校育人的能力和水平。我们认为,外语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知识的媒介和培养价值观的载体。作为一所涉外学科特色突出的大学,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具有更强的使命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丰富党建内容与形式,在党建引领思政工作中提升育人实效性

(一)专业教学+思政教育,把理念信念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中。 我们对语言类专业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授课模式进行改革,在专业教学中贯穿价值观培育。如法语系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法语专业高年级核心课“法汉翻译课”相结合;德语系开设《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导读课;西方语系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西语版作为教学重要内容;高级翻译学院党支部组织师生承接国家任务,翻译《习近平用典》《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关键在党》著作以及国家的一些重要文件等,在实践中加深对我国制度和大政方针的认识。

(二)思政教育+语言教学,在思政教育中融入语言专业教学。

解决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两张皮”问题,由外语专业教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协同讲授《中外时文选读》,如,英语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联手,集体备课,选取国家领导人讲话和国内外媒体、学者等各领域文章进教材,课程教学重点不再只是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而是用更多时间引导学生们进行辩证思考——通过认识中西方政治制度的不同,加强对中国基本政治制度与核心价值的认同。在教育部和市教委领导支持指导下,我们总结经验提出了要建设具有外语院校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已初步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

(三)党建活动+语言学习,在党建活动中融入专业实践。

在“三会一课”中开展语言教学。俄语系党总支每月组织一次“双语学《文本》”系列活动,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文本和俄文本为对照,将思想理论学习与语言专业实践相结合。英语学院、法语系等在党建微信公众号“英华心泽”开设师生互动专栏,研讨时政热词的翻译。


二、拓展党建平台与载体,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提升育人针对性

  近年来,上外智库工作有了较好发展,已成为国际问题研究的智库重镇。我们坚持“资政、咨商、启民、育人”方针,推动智库建设,其中育人是基础。

(一) 从中国看世界,在智库建设中培养学生的文明互鉴能力。     

学校组织各语种、各专业学生参与国际事件动态跟踪、翻译和综述项目,和指导老师一起参与国别区域研究,或撰写研究报告,或发表国际时评,阿语三年级的一位同学去年就在各媒体上发表关于中东的评论文章30多篇。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在观察世界中深入了解不同文明的差异,在中外比较中认识中国特色,长本领,强信念。

(二) 从世界看中国,在智库建设中坚定学生的国家立场。

上外“国际舆情研究中心”组织各语种学生共同参与国外涉华舆情跟踪、分析和报告项目,在经验丰富的老师带领下处理错综复杂的舆情,锻炼了能力、坚定了信仰和国家立场,成为中心开展工作的生力军。昨天,“国际舆情中心”被中宣部评为2017年全国“优秀单位”,表彰其在舆情信息工作中做出的“突出贡献”。优秀的智库也是卓越的育人平台。

(三)从世界看世界,在中外人文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天下情怀。

上外很多语言专业的学生出国比率达90%以上,我们借助学生海外党小组开展组织生活。2017年,俄语系海外师生党员在俄罗斯莫斯科开展了“莫斯科红色寻访”专题组织生活。西方语系在海外的师生与当地民众分享关于十九大召开的动态。日语专业在日留学的学生开展“中国文化•国际表达”系列活动。

上外学生也通过“中俄青年圆桌论坛”“中拉青年发展论坛”、世界青年联欢节等活动,近两年与40多个国家的1000多名外籍青年展开深入交流。上外学生积极参与世界互联网大会、中欧人文交流机制高级别会议等各类外事活动的志愿服务。在中外人文交流增强对世界的认知,促进世界对中国的认知。


三、扩大党建阵地与渠道,在中外人文交流实践中增强育人主动性

外语专业的学生在“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具有特别优势。

(一)通过多语种网站讲述中国故事。

学校开设了21个语种外文网站,坚持“办网以育人为宗旨,育人以办网为平台”,聚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二十四节气等)、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故事(如中国高等教育成就)、中外人文交流(如学生国外访学见闻)等三大主题,由学生撰写外语习作,教师指导修改后发布。三年来发表各语种文章超过5000篇。

(二)通过海外社交媒体解答国外网民对中国的提问。

  2016年,上外学生党员在面向海外受众使用的知乎类网站Quora上设立了“中国问题回答小组”,对境外人士感兴趣的涉华问题用英语进行问答。一年多来,累计回答涉及中国的问题(如“南海问题始末”“中国政体”“中国民众为何反对萨德”)超过300条,浏览量超过120万。

(三) 在社会实践中传播中国文化,提升全球话语能力。  

上外与英国Futurelearn慕课平台合作上线了国内第一门英语慕课课程“跨文化交际”,目前已播送 6轮,来自190多个国家超过5万学生选修,上外学生实时在线回答选修该课程学生的问题,在互动中提升了基于中国立场的全球沟通和全球话语能力。同学们兴奋地说:“上外连着全球”。

这几天,《中国日报》《环球时报》《青年报》《新民晚报》、上海电视台和团中央公众号等报道了由上外学生创办的微信MelodyC2E的故事,同学们把中文歌曲翻译成英文、自己演唱、自己录制,自己编排发布,整个过程全部由上外学生完成,两年来共翻译传唱了60多首中文歌曲,在中外青年人中已产生较大影响力。德语系党总支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中开展“《中国典籍》读书活动”,对《中国典籍》中的经典篇章进行多语种微视频创作。

回顾近年来,特别是全国高校思政会以来的学校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加强党建既是目的,也是过程和方法。“党建+”突出的是 融合”, 通过党建引领和党建保障,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初审 / 编校 / 责任编辑 / 钱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