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的国际化"野心":未来光明的食品将产自全球

15.11.2014  02:15

  东方网记者王永娟11月14日报道:昨天下午,光明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吕永杰做客由新华社上海分社、上海市国资委党委主办,东方网等多家媒体协办,上海农商银行全程支持的“谈改革讲创新话党建——对话上海国企领导”全媒体大型访谈活动。针对媒体以及读者关心的光明集团海外并购战略,吕永杰表示,光明的国际化布局蓝图已初现雏形,到2018年,光明集团将实现国际化经营指数达25%,那时,光明的产品将来自全世界。

  欧洲、澳洲、东南亚光明国际化布局蓝图现雏形

  吕永杰介绍,光明食品集团从2008年开始频频“出海”寻求并购机会。2010年收购新西兰新莱特乳业51%股权,并成功在新西兰上市。2011年9月,收购澳洲品牌企业玛纳森食品公司75%股权。2012年,又收购法国波尔多葡萄酒出口商Diva公司70%股权。同年,光明又联合一家基金宣布以70亿元人民币完成对英国最大早餐谷物维多麦公司60%股份的并购。今年年初,由光明旗下海外子公司玛纳森全资收购澳大利亚乳品企业MundellaFoods。今年5月22日,公司就收购以色列最大食品公司Tnuva56%的股权与英国私募股权基金达成协议;10月份,光明集团子公司益民食品一厂(集团)有限公司收购了专业生产和销售橄榄油的意大利Salov集团多数股权,还有一些海外并购尚在推进之中。

  如此,光明的国际化区域布局已经初见规模,即以欧洲、澳洲、东南亚为重点打造一幅国际化的大蓝图。而这些区域的选择侧重点则有所不同,有些是从市场角度,有些是从资源角度,还有些是出于对渠道的考虑。

  以澳大利亚的玛纳森公司为例。光明在布局上,更倾向于将其做为一个渠道。“它可以集成澳大利亚许许多多的食品,集成后提供给中国。另外,光明的食品也可以通过玛纳森公司很快地分销到澳大利亚各地。”据了解,玛纳森旗下产品甜橙通过国内光明食品集团的渠道已实现了一个亿的收入。

  而对英国“维他麦”、意大利Salov的收购,则更多地出于对产品的考虑,“麦片刚刚开始作为中国人的营养早餐,而橄榄油也刚为中国消费者所接受,对光明来说,正是进军的好时机。

  “五项基本原则”光明摸爬滚打积累的并购经验

  其实,光明的海外并购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也是经过了多年的摸爬滚打,才有了今日之成果。吕永杰表示,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光明经过亲身实践,积累了许多经验,简称为“五项基本原则”:

  第一、符合战略。并购或合作的对象的产业要符合光明的发展战略;第二,业务协同,在产业或资本上产生协同。比如维他麦,其产品可以作为中国老百姓的最佳选择。同时,光明在国内的企业如果在业务上有跟其相同的,可以与国外并购的企业在资产上进行整合,甚至在国外上市;第三、风险可控。在收购或并购之前进行充分地评估,认为风险可控才会出手;第四、团队优秀。在并购之前,对企业管理团队进行考量,其管理团队须是优秀的、可以留下来的,这样并购之后,可以用光明的机制来对并购企业进行契约化管理;第五、价格合理。吕永杰笑称,“光明集团也并非土豪,会认为越贵的越好,高性价比才是王道。

  化解扩张担忧:争取2年内实现海外收购企业IPO

  然而,并购来的企业,如何才能健康持久发展,如何才能不成为光明食品集团的累赘?这也是光明集团决策层需要考虑的问题。

  对此,吕永杰表示,通过对收购回来的企业运作上市,可以化解集团扩张带来的担忧。“可以这么说,我们在海外并购的企业,基本上在两三年以后都可以上市,而且我们还打算让它们和国内的企业整合起来,一起上市。

  吕永杰称,在国际化的同时,推进经营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融合是光明的战略目标。现在光明在并购企业的时候,也经常会加上这样一条原则,那就是看企业在收购或并购之后,能否通过两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上市,完成证券化转化。

  “光明目前的国际化经营指标为13%左右,到2018年,这一数字将被改写为25%。”在吕永杰眼里,“现在正是光明走出去的大好时机”。因为现在国外的很多资源成本、价格以及融资成本都比中国低得多,“光明的国际化战略还有很大的一盘棋要下”。

  国际化经营指数达到25%以后的光明会是什么样?吕永杰为在场的记者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通过光明,大家可以买到来自全球的食品;光明的奶牛可以养在澳大利亚,牛的饲料可以来自美国,而光明的蔬菜可以在爱尔兰种植;在世界各地,将看到来自中国光明食品集团的食品。“光明有责任把世界上好的食品资源整合好,拿回来给上海市民,以及全国人民享用。也有责任把中国的好产品带到全世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