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昔日光彩 召稼楼古镇已成特色古镇

10.02.2017  09:08

  原标题:召稼楼:疏堵结合展现古镇历史风貌

  小桥流水、传统街巷,如今的召稼楼古镇已成特色古镇。/晨报记者何雯亚

  

  现在的召稼楼在北宋时期还是一片尚未开垦的滩涂,直到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农民、士人、官员随同等南下到达召稼楼一带,正逢朝廷实行“垦荒之地,可免三年朝粮”优惠政策,于是决定在此开荒,至此正式揭开了浦东的垦荒历史。召稼楼是一个钟楼,每日敲钟是为了“号召散居在附近的农夫起来垦荒种地”,也因此钟楼的附近区域被统称为召稼楼。

  “十里晓烟破,数声召稼钟”,古诗句中的“召稼”二字,说的就是位于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的古代垦荒中心召稼楼。近日,市规土局公布了44处历史风貌保护区,保存了传统水乡市镇河街格局的召稼楼就是其中之一。

  从开发保护到对外迎客,短短几年时间里,召稼楼从一个无名小镇变成了上海著名的古镇景点之一,小桥流水、白墙黑瓦以及具有旧时建筑特色的骑马墙、荷花墙等再次展现在人们眼前。

  [老街面貌]

  垦荒古镇,恢复昔日光彩

  2010年以前,召稼楼还是个不知名的村镇,农民大多以种田为生。即使你问上海人“召稼楼在哪”,大多数人都会一脸茫然。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闹的特色古镇。

  上海的张阿姨家离召稼楼有半小时的公交车程,昨天一早,窗外下起了雨,张阿姨决定去老街逛逛。她说:“老街卖的东西很便宜,之所以选择下雨天过来,是因为天气好的时候或者双休日,来这里的人太多了,到处都是人挤人。

  2005年,上海市划定了3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召稼楼便是其中之一。这时的召稼楼古镇还只是个不起眼的小集镇,只有一家烟杂店、一家茶馆、一个裁缝铺和几个理发铺。由于年久失修,传统街巷、名宅民居和文化遗迹等都面临着消失的危险。2006年下半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陈公益等人组成的文化考察组对召稼楼风貌区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摸底考察,最终确定古镇的三大文化基础:农耕文化、城隍文化、治水文化。

  陈公益介绍说:“召稼楼一开始在附近几个古镇里最为不起眼,但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召稼’这个名称在中国其他地方都未出现过,深入研究后发现召稼楼区域是浦东农耕文化的开端,是浦东垦荒、发展农业文明的象征,颠覆了之前大家对上海发展开端的看法。

  2008年,闵行区人大代表金祖权提交了一份有关古镇保护的书面意见。此后,召稼楼开始了一期修复工程,在保留明清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将原有的旧民居进行整修、翻新,重修桥梁,2010年5月老街正式开街迎客。

  古镇开发,居民安居乐业

  几百年前,一批又一批农民、士人、难民流落到召稼楼一带,开始了“农耕生活”。垦荒事业的繁荣,也给垦荒主人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不少人修建了大量私家园林和宅院,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园林宅第文化艺术。几百年后的今天,召稼楼古镇的开发建设又让当地居民以另一种方式在此安居乐业。

  五十多岁的孙阿姨是个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据她回忆,在古镇没有开发之前,附近居民大多以种田为生。古镇开发后,老街上开了不少商铺,一些没有工作的中老年人就会去店里打工。孙阿姨也在老街的店铺里工作,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还有些居民在老街上开店卖特色小吃,也非常受欢迎。

  如今古镇成为了有名的景区,游客逐年增多,附近不少居民还做起了农家乐,建起了果蔬采摘基地等。一到周末和节假日,古镇上挤满了人,很多人专程过来欣赏古镇风采,享受田园时光。

   [老街改造]

  整修民居,保护历史遗迹

  召稼楼古镇已经被评为上海市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每年客流量达300余万人次,三条老街更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但在开发之初,召稼楼的部分居民对“打造古镇景区能否成功”是抱有疑虑的。

  “这也是开发景区时遇到的首个问题。”上海召稼楼古镇建设管理公司负责人说,“为了更好地开发景区、保护历史遗迹,需对老街上的民居进行统一整修、统一管理。一开始部分居民还不太愿意,但在相关工作人员和居民进行反复沟通、提供相关的优惠措施后,最终所有居民都愿意提供民居。”一期修复工程完工后,召稼楼古镇就开始对外迎客了。随着古镇名气的不断扩大,来旅游、参观的人也越来越多,不少住在附近的农民就想着把自家种的蔬菜、瓜果拿到老街上卖,一段时间后,不仅堵塞了行人通道,使得原本就空间有限的老街街道变得更为狭窄,也使得景区内更加脏乱。

  这位负责人说,为保证景区的秩序和环境,也为了使附近农民种的蔬果有地可卖,最终决定通过“疏堵结合”的方法,一方面禁止居民随意在老街上摆摊卖菜,另一方面在古镇附近设立一块地方专门作为当地农民的自产自销点,供农户摆摊,如今的老街街道也恢复了整洁的原貌。

  修缮老街,建名人纪念馆

  按照规划,召稼楼一期工程完工后,还有二期和三期工程。负责人说,一期工程主要是修缮三条传统老街、建设相关的历史名人纪念馆,之后的工程会重点发展住宿及其他的配套措施,同时还会建好召稼楼的标志性建筑“垦荒楼”。

  目前全国大大小小的古镇有很多,不少都被游客批评“商业性太强,看不到历史的文化痕迹”。但如果商业的比例太少,古镇的维修、保护等工作又无法维持下去。因此,如何配置好商业和文化的比例,就成为了古镇景区建设的一大难题。负责人表示,召稼楼最初的定位就是“景区与历史文化保护区相结合”,因此既不能脱离商业,同时还要控制好商业的比例。

  相比这一点,更让建设管理公司头疼的问题是老街的通道过于狭窄,但街道是按照历史原貌修缮而成,改变会破坏明清时期的民宅,因此无法改变。另一方面,在最初设计时,相关部门对老街、步行街等做了大量研究,发现街道不能太长,否则游客会丧失兴趣,因此召稼楼的老街采用的是“拳头理念”,商铺较为聚集。目前,在周末、节假日等客流量大的时候,就会出现街道内“人挤人”的现象,管理部门只能在特殊时段采取相关应急预案,必要时进行“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