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建党95周年】求真务实中发展 开拓创新中奋进——记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党总支

03.07.2016  06:44

求真务实中发展 开拓创新中奋进 ——记中共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总支部委员会

中共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总支部委员会为高校基层党组织,现有教工党支部1个,学生党支部8个。学院共有党员教师38人,学生党员92人,教职工党员比例超过60%。学院于2013-2014年被评为上海财经大学精神文明单位,学院团委于2015年被评为上海市“五四红旗团委”、 2014年被评为上海市“五四特色团委”。

一、以思想引领为核心,努力打造学习型组织

(一)以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内化精神,外化行动。将理论知识的深化、人文素养的提升、社会责任的激发和党性修养的强化有机结合。2013年-2015年,相继围绕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风廉政教育等十个主题,举办讲座、辅导报告和交流研讨会17场,参加党员师生和入党积极分子达938人次。

(二)以立体化平台为载体,丰富内容,增强活力。学院积极探索“O2O”工作模式。线上,建立“党政班子群”、“教工支部群”、“信息e支部”、“上财信息”等微信工作平台,强化教育和辐射功能。2013-2015年度的“微倡议”、“微感想”等“微”系列6项活动得到了近12000人次的关注。 2015-2016年“微”平台主题活动17次,浏览量9500多次,3300多人点赞,约240人进行了评论。“信息e支部”,通过开展“e档案、e动态、e生活、e党课、e心声、e分享和e风采”等七个板块的主题活动,实现了党建内容从“陈列式”向“互动式”、党建主体从“被动参观者”向“主动参与者”、党建形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线下,党员自主学习和实践教育活动结合展开,形成“爱国爱党、以章述之--党章知识竞赛”活动品牌,成功举办15届。“90后眼中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等征文活动、“青春•奉献”--毕业班党员座谈活动、“保家卫国,强健体魄”--党员素拓活动、“贴近社会、走进业界”---挂职分享和企业走访、“我为学院发展建言献策”受到党员师生的欢迎。

(三)以学科优势为依托,充实“二课”,强化认同。为深入推进第二课堂建设,提升学生思想、人文及专业素质,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挖掘学院科研发展动态,调研学院青年学生需求,确定第二课堂形势政策课主题。自“二课”系统上线至今,共开展二课活动148场,参与学生近8875人次,包括:社会实践类27场、团学联及社团活动类93场、学术报告与讲座类25场。增强了广大学生的认同感。

二、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努力形成规范化管理

(一)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学院首先完善工作机制,在沟通与协作机制上下功夫,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班子成员各司其职,形成到位不越位、分工不分家的工作态势。其次,坚持党政联席会议的决策机制,明确议事规则和召开定期化,2014-2015年间共召开党政联席会议40余次。第三是加强作风建设,结合分管工作进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分工;通过系列制度如财务的联签制度、人才引进的工作流程、设备采购的招标和商务谈判制度等,落实“一岗双责”。

(二)完善”四位一体”治理架构, 规范运行,良性互动。集体决策依托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进行,办公室主任、纪检委员和工会主席列席参与决策;班子成员的调整、评优评奖等人选的产生,坚持走民主推荐程序;通过制度完善和院务公开保证民主管理深入实施。2013年经教职工大会通过制度3项,2014年新增《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实施细则(试行)》等14项制度。学院教授委员会还拟定议事规则,推动教授治学。

(三)扎实做好党员发展工作,规范流程,确保质量。学院党总支严格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体要求,规范党员发展和转正流程,通过团支部推优、党校培训、群调会、政审、考察、公示等环节,保障发展质量。2013-2015学院推优144人,发展预备党员137人,转正党员99人。学院还依托校院两级党校,认真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教育、培养和考察工作。此外,还建立 “信息e档案”, 加强党员日常管理,以便让每个学生党员像记住自己生日一样记住自己入党日期,珍视党员身份。

三、以服务发展为主线,努力打造事业型团队

(一)践行“两尊重、两服务”,以事业和情感吸引、留住人才。为打造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学术生产力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党政班子达成“两尊重、两服务”的共识。即“尊重学科发展规律、尊重人才价值,服务学院发展、服务人才成长”。以个性化的服务打动、吸引个体人才;发挥个体人才的磁吸效应,以系统化的服务吸引批量人才。2013年起至今,引进斯坦福、沃顿商学院等海外名校博士8人,学科带头人和教授6人,占师资总量28%。其中包括原微软亚洲研究院理论计算机组首席研究员、CCF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计算机学科带头人陆品燕教授,运筹和优化方向学科带头人、中国运筹协会青年科技奖得主、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得主何斯迈教授等。此外,还首创流动岗教授制度,与特聘教授共同成为学院高水平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院专任教师中高级职务比例达72%,85%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50%以上的本土教师有欧美访学半年以上经历。并有上海市“千人计划”教授3人,东方学者1人,浦江学者2人,学校讲席教授2人,讲席副教授4人。

(二)组建高水平团队,打造学科高地,提升学科竞争力。

学院于2013年8月成立管理科学与量化信息研究中心,形成了以何斯迈、葛冬冬、江波为主的“运筹与优化”团队。该团队在2013-2015年以财大为署名单位,在OR,MOR,MP,POM, MISQ等国际一类期刊已发表论文7篇,在国际、内同行中已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以陆品燕教授为核心的理论计算机科学团队正在形成。陆教授自2009年以来,在STOC,FOCS,SODA等国际公认的三大计算机顶级会议发表论文16篇,占大陆学者发表总数的60%,其团队正在引进国际一流的青年学者2人。为支持学科高地的建设,学院与斯坦福大学FARM合作,启动建设了“并行优化国际合作实验室”,同时开始启动建设“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

(三)推进国际暑期课程,优化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国际学术合作,学院邀请来自哈佛、斯坦福、MIT、普林斯顿等十余所海外名校的学者,开设暑期全英文国际课程。2014-2015两年内共开课25门,是学校暑期课程的核心和特色课程。除此之外还邀请国际顶级学者,如运筹管理学领域最高奖项——冯•诺依曼理论奖得主、国际知名运筹学专家、斯坦福大学叶荫宇教授为财大新生开设公开课;鲁棒优化奠基人、大师级人物Aharon Ben-Tal前来访问交流,开设短期课程。暑期课程2014、2015连续两年得到文汇报报道,被“上海热线”“新华网”等多家媒体转载。

四、以文化建设为根基,努力营造“责任奉献、和谐奋进”氛围

(一)弘扬“责任.奉献”主旋律,社会服务品牌凸显。

学院积极倡导“在岗位中履责、在服务中奉献”。党员教师成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骨干,在学校的历届“教书育标兵”和“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人选中,占比近80%。本学科代表性学术论文以及承接的国家级课题和省部级课题中,党员教师承担数量占70%。

服务西部成绩显著。近年来相继有四位教师赴西部地区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和挂职,其中党员比例为75%。赴云南挂职团县委副书记的何志强老师,荣获2013年度上海市优秀团干部称号,挂职经验被文汇报刊载。赴云南挂职副县长的井然哲老师,运用互联网+农业、文化、旅游,助力高原农产品销向全国、千年哈尼古歌走向世界、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旅游转型升级,相继被教育部、红河州人民政府、元阳县委县政府表彰,并被十余家国内知名媒体如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中国教育报、云南日报、新闻晨报、人民网、凤凰网、光明网、新浪网等报道、转载。

学院还发挥共青团整合资源的优势,不断深化常规志愿服务项目育人功能。多年来,组织学生持续开展了织梦之旅关爱留守儿童暑期支教活动、上海图书馆志愿者、“影暖夕阳”公益助老、长白二村小学支教等多个社会服务项目,提供100余人次、464小时的志愿服务,募集资金近5000元,资助贫困小学生30余人。“带着我们的中国梦出发”——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中国梦”云南支教团项目荣获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项目奖。

(二)营造“关爱.奋进”主氛围,丰富活动,传承精神。

学院以关注健康、丰富文化活动、帮困助贫为抓手,加强学院凝聚力建设。邀请专人教授健身操,将工间操常态化,举办健康讲座、 ““姐妹主题聚会”、“生态农场亲子游”、“同心同行、合力共赢“素拓活动等,受到老师的欢迎。学院教师对学院活动的参与度较高,在2015年的校第七届健康文化节的系列比赛中,我院教师报名、参赛人数占比达到57%,平均每人参赛2.4项。并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三名、拔河比赛亚军的好成绩。

学院党政注意工作上的点面结合,及时给有需要的老师以关心与帮助。一位教师骨折无法行动,多位老师前去探望,学院也主动出面解决课程安排的问题,帮助他了解孩子升学的政策与信息;一名单身教师其父亲突发脑溢血,在医院救治与后续丧事办理过程中,学院的工会主席与总支书记多次前往探望,协助处理。学院还倡议发起了爱心拍卖活动,共有10名教师和1名校友友情提供了11件爱心拍品,筹得善款14050元,设立了“i-SIME爱心基金”,用于资助学院贫困学生。

学院还积极营造追求卓越的工作氛围,传承“信仰不止,奔腾不息“的信息精神。设立学院奖,对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师予以表彰;积极建设包括荣誉墙、师名墙和校友墙在内的文化墙,开展“信息人故事”、“院歌征集”“院服设计”等项活动传承信息的文化与精神。

五、以多元化平台建设为载体,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 以学科竞赛为基础,赛事成绩斐然。积极引导学生借助计算机大赛、数学建模大赛、“互联网+”创新大赛等赛事平台,提升专业素养。“十二五”期间,仅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获上海市三等奖以上奖励32项,其中一等奖8项;全国三等奖以上奖励16项,其中一等奖4项。获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一、二等奖8项。2015年,共计88组,267名青年学生参加了相关赛事,并荣获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上海市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的好成绩。

(二)以创新项目为依托,创新能力提升。“十二五”期间,学生科创项目立项41项,仅2015年即立项成功20项,教育部支持项目11项,上海市支持项目3项,学校支持6项。2013-2015年度学院学生党员8人创业(详见附表五),2015届毕业生陈焕歆创业项目获A轮风投2000余万。学院还成立了校友出资金设立、资金规模为200万的“蓝色信息创业创新基金”支持学生创新创业。

(三)以校企合作为纽带,夯实创新创业基地。学院是上海市高校创新创业实验基地之一,有东方财富等近20家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设立实践实习基地,完善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此外学院还与京东等企业在课程建设、学生实习、项目合作研究等方面深度合作,获得资金支持近1000万。

(供稿:王淑范 供图:王淑范 编审:张勃欣 收稿日期:2016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