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复旦儿科医联体探索“联盟”形式 扩展优质医疗服务面 家附近就有儿科医院专家会诊

12.01.2016  09:56

核心提示

视频交流、远程会诊,远在金山的患儿就能享受到复旦大学儿科医院专家的服务。孩子们的父母觉得,金山医院儿科纳入复旦儿科医联体后,看病方便多了。

复旦儿科医联体成立于2014年4月。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牵头,携手其他10家开设儿科、新生儿科的附属医院组建。目前儿科医联体一年门急诊量313万人次、出院病人5.25万人次,占全市儿科医疗服务总量的三分之一。

在儿科诊疗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形下,这一探索,或许将为包含儿科在内的我国各类三级专科医院探索机制创新提供参考。

 

申城探索优质医疗服务“下沉”缓解孩子看病难

儿科医联体让家门口医院“升级”

  董春洁 制图

“发热9天伴皮疹,静脉口服使用头孢类抗生素,炎症指标上升,您怎么看?”“把孩子抱过来,按压一下皮疹,再凑近点……”前天,在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一场远程会诊正在进行。

患儿琪琪(化名)的检验报告,从地处远郊的金山医院一端,传送到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远程会诊系统上。两院医生通过视频一番交流探讨,琪琪不出首诊的金山医院,就享受了儿科医院专家的服务。

这是复旦儿科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复旦儿科医联体”)内部合作的一个案例,也是上海及全国优化儿科医疗服务体系的一个剪影。

由一家优势明显的专科医院做业务“挂帅”,联合一批综合性医院的临床儿科,统一管理,强化规范,让成员单位的儿科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让更多患儿享受到了“高水平、同质化”的医疗服务——在儿科诊疗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形下,申城正探索以儿科“联盟”来扩展优质医疗的服务面,并已取得积极成果。

看病省时了 水平提高了

以前看病像“打仗”,全家出动,分工明确,既要讲策略,还要拼体力。回想起带孩子看病的经历,“奶爸”沈先生连连摇头,不堪回首。儿子嘉嘉(化名)3岁,以前,不管是髋关节发育不良这样的专科病,还是感冒发烧这样的常见病,他都是认准万源路上的儿科医院的。“5点钟,天还没亮,我就坐石梅线头班车去挂号,家里人再抱着孩子坐7点钟那班车赶来和我汇合,等看上病已经快中午了,少说也得5个小时。”

去年1月,金山医院儿科被复旦儿科医联体“收编”后,他带孩子去过几次,竟发现,“两家医院看病、配药,好像一模一样”。一问才知道,这里的医生,都经过儿科医院专门的统一培训。“我们不懂什么‘医联体’,但现在娃娃看病方便了,医生水平和市区里差不多……”沈先生的话很浅显,也很实在。

8岁安徽籍男童泽泽(化名)去年双腿疼痛,四处求医,始终没搞清楚病因。很快,泽泽行走困难,随时有大出血的可能,爸爸和大伯只能轮流背着他,就近来到金山医院就诊。经王建设教授诊断,泽泽可能患有肝豆状核变性,这是一种严重的先天性疾病。经医护人员细心治疗,泽泽病情明显好转。男童球球(化名)患乙肝,平时由奶奶看管。老人精力有限,没办法将孩儿带出金山,如今在金山医院儿科肝病专家王建设那里看病,目前病情控制得很不错。

“王建设是业内知名专家,也是儿科医院派来我们医院的学术主任。他带来的不仅是高水平的诊疗,还有先进的管理经验。”金山医院党委书记陈刚说,儿科医院现在每年派遣医生来指导临床技能,金山医院也会推荐医师、护理和医技人员至儿科医院专门培训。实现资源共享后,金山医院门急诊量迅速上升,补液人次和抗生素使用率连年下降;转诊儿科医院的患儿减少;儿科转来的患儿增多。去年,金山医院儿科还获得上海市医学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项A类。

会诊增多了 转诊方便了

复旦儿科医联体成立于2014年4月26日,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牵头,携手其他9家开设儿科、新生儿科的附属医院,辐射范围横跨上海9个区,有核定床位1280张,医生557人,护士828人。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儿科医联体的一年门急诊量313万人次、出院病人5.25万人次,占全市儿科医疗服务总量的三分之一。新年伊始,静安区中心医院正式进入“联盟”。

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说,“成立儿科医联体,是希望通过复旦大学内部儿科资源的优化整合,方便全市儿童就近就医,不管选择哪家成员单位,都可获得高水平、同质化的服务。”为确保优质资源下沉,成员单位实施双主任及学科主任管理制度,发挥儿科医院学科群的带动作用。同时,儿科医院率先在金山医院打造远程医学平台,随时进行远程会诊,定期开展远程教学。

本文开始时的那个远程会诊镜头,就是因为4岁女孩琪琪发热9天不退,背上长满红疹,还出现“杨梅舌”。父母带她来到金山医院就诊,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后,实验室检查有炎症指标的上升。金山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龚敬宇,如约将琪琪带至摄像头前,让儿科医院的专家给个意见。“考虑是否为川崎病?也不排除药疹的可能。”专家建议调整使用抗生素阿奇霉素,并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对症支持治疗,同时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

除了发展横向儿科医联体外,儿科医院还探索纵向试点,让优质儿科资源更大范围地延伸至社区。医院康复科在闵行区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了一个儿童康复中心。新生儿欢欢(化名)已经在这里接受了5个月的康复训练。欢欢出生后经筛查被怀疑为脑损伤“高危儿”,到儿科医院治疗后,医生建议其转诊至古美进行康复。在这里,欢欢可以使用多个具有特色的治疗室,如水疗室,他可以通过气泡和漩涡治疗增加本体感觉,促进脑发育。儿科医院康复科副主任史惟告诉记者,将儿科康复服务放至社区后,起到了较好的分流作用。该中心已接受患儿200多名,目前正在治疗的约60名。

格局优化了 优势明显了

到今年4月,复旦儿科医联体将迎来2周岁生日,“联盟”的优势正逐渐显现。最直观的表现,是儿科医联体各成员单位和医疗服务量提升,就近就医比例增加,转出病人数下降,急诊抢救能力明显提升。一组数据足以证明:2015年妇产科医院新生儿转诊至儿科医院人数较上一年下降23.5%;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新生儿转至儿科医院人数从2013年的90%下降到2015年的8%;主要医联体下属医院转诊普通病人平均减少500例以上。

“我们的目标是让医疗资源利用率更充分,格局更优化,临床服务的病种结构更合理。”儿科医院副院长王艺介绍,通过尝试,医院普通内科病人比例逐年下降,专科病人比例明显上升,2015年已经上升至52%,这一数字在联盟成立之前为39%。“儿童专科医院的常见病、多发病,已被逐步引导至综合医院儿科、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而这些单位也有能力接受病人,病人质量、安全、双向转诊都得到保障。”王艺将此归纳为九个字——放得下、接得住、搞得定。

其实,复旦儿科医联体从一成立就受到关注,得到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的专项研究支持。因为儿科医疗服务具有独特性,专业化管理、分级诊疗、集团化运作是国内外儿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外发达国家已有成熟经验,但在我国儿童三级医院医联体模式尚无先例。复旦儿科医联体突破了传统发展模式和原有合作模式,为包含儿科在内的我国各类三级专科医院探索机制创新提供参考。

首席记者 施捷 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