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创新活力像气泡一样冒出来 上海引导数据有序流动激活经济新动能

18.09.2016  15:07


  ■上海市政府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在国内率先开通政府数据门户,逐渐将各委办局的可开放数据汇总在该平台。目前,公众可在该网站下载近900个数据集

  ■围绕数据开放,上海正在着手进行法规和标准的研究,希望能对各方形成规范和保障。同时,政府部门将通过政策、资金等手段,引导企业、行业协会、公共组织的数据资源与政务数据资源融合

  在技术、资本、人才之外,数据这种新的创业资源正在上海汇聚。不同于其他资源的独占性、消耗性特征,能够驱动创业的数据更强调共享、流动、融合。数据红利的释放,使得创业者能与政府和大型机构携手共创、共治。“数据+创业”也因其开放性,与上海的城市精神和优势不谋而合。

  “80后”创业者齐石对此深有体会。他正在尝试借助数据分析方法,将车险费率与驾车者的行为习惯挂钩,让规规矩矩开车的人少缴保费。前不久,他的“OK车险”项目刚刚完成了千万美元级的融资。但齐石说,除了钱,他创业梦的另一大支撑是上海政府部门提供的一组交通数据集。

  一批极具潜力的大数据团队诞生

  数据和草根创业者一样,看似不起眼,却充满爆发力。

  齐石的公司迄今只有20多名员工。事实上,被他视为创业支柱的那些交通数据,用一个普通硬盘就能装下。那里面,储存着几个月的上海道路拥堵指数、出租车GPS数据、交通卡刷卡数据,以及公交车行车数据等。

  这些数据是在去年一场由上海市经信委和交通委主办的数据创新应用竞赛中首次开放的。那场比赛,比的就是看谁能用好数据、设计出最好的产品和服务。赛事定名为“SODA”,既是“上海开放数据应用(ShanghaiOpenDataApps)”的英文缩略语,也借汽水(Soda)之名,将开放数据的理念变得直观起来———数据就像一瓶汽水,只要拧开盖子,创新活力就会像气泡一样冒出来。

  参加SODA比赛时,齐石已经创立了“OK车险”。这是一个典型的数据驱动创业项目,商业模型的核心是根据车主手机所记录的车速、刹车等数据,为驾驶行为打分。SODA让这个团队首次获得了许多关键数据,除了让他们得以完善算法,还能够评估不同路段的事故概率。

  在SODA吸引的800多个参赛团队中,“OK车险”最终拿到“应用价值奖”,随后就得到了与保险机构对接的机会,接着是A轮融资。可以说,在这条创业路上,公共数据的开放具有决定性作用。

  SODA用数据孵化出来的创业项目,还包括大学生团队“小青椒”。他们的理念是透过公交车、出租车等的数据梳理出交通流的规律,从而帮助市民设计出行方案、为商家选址提供建议。队长贾英昊说,他们创立的交通大数据公司目前已完成天使轮融资,估值达数千万元。

  在上海大数据联盟常务副秘书长马慧民看来,大数据创业正当“风口”。一方面,政府部门看到了数据驱动创业的潜力;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也想靠大数据转型,这为小团队提供了大机会。在金融、商贸、地产、汽车、医疗、生活服务等垂直领域,上海已涌现出一批极具潜力的大数据创业团队。上海数据交易中心总经理汤奇峰告诉记者,今年第三方数据分析的潜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去年的10倍以上。国内起步最早的大数据服务企业上海华院数据技术有限公司则顺应大势,从今年起全力推进大数据孵化计划,希望用5年时间,在几个垂直行业投资100个大数据创业项目。

  “核裂变”让政府和市场看到开放的价值

  数据、创业、开放,这些原本独立的概念,当下因为踏准同一个步点而开始相互激发。

  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数据强国”,借大数据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新格局。在上海,已有业内人士建议将打造“数据之都”作为城市新战略。

  市经信委副主任邵志清说,上海受土地等自然资源约束,但数据资源丰富;在新旧动能的切换中,数据资源将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动力因子。

  数据资源怎么用?“小青椒”队长贾英昊的“核裂变”比喻很传神。他说,数据就像铀矿,需要碰撞、融合,才能迸发能量,“待加工的数据,维度越丰富,来源越多元,交叉使用越频繁,能产生的价值就越大。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中,数据往往是封闭、割裂的。中国的政府部门是最大的数据拥有者,但往往连内部共享都难关重重;在企业界,行业龙头积累了海量数据,但缺乏开放数据的能力和意识。研究表明,我国的数据拥有量占全球的1/7,但利用率还不到0.4%。

  上海市政府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在国内率先开通政府数据门户(DataShanghai.gov.cn),逐渐将各委办局的可开放数据汇总在该平台。目前,公众可在该网站下载近900个数据集。权威机构测评认为,上海开放数据的数据总量、质量、开放范围长期居全国之首。

  “开放数据中国网”创始人高丰说,要让那些不敢、不愿开放数据的机构打消疑虑,最好的办法就是更多地让他们看到数据的价值。事实上,SODA本身就是一个例证———由于上届SODA成效显著,不久前启动的第二届SODA争取到了更多机构对其开放数据,数据量增加100%、数据类型增长200%。上海几大电信运营商也在过去几个月先后对通话、上网、定位等数据进行“脱敏”,去除个人身份信息,此举使得外部创业团队第一次可以读取宝贵的电信数据。类似的,智慧商圈领军企业上海汇纳科技、互联网金融服务商拍拍贷甚至宝钢等大企业集团,都开始寻找“外脑”,帮助自身数据增值。

  “五位一体”布局逐渐清晰

  今年7月,上海数据交易中心正式启动试运营。快捷、低成本的数据交易,有助于让创业者获得数据;而在交易中形成的数据价格,也会激励更多企业供给数据。

  在上海数据交易中心,数据既在线上实时、顺畅地流动,也被置于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之下。虽然此前国内已陆续出现了十几个类似的平台,但上海数据交易中心很快以审慎、低调和务实的风格赢得行业青睐。总经理汤奇峰告诉记者,今年,他们的交易量有望占国内数据公开交易总额的“半壁江山”。

  也就是在今年上半年,包括交易中心在内,上海大数据发展“五位一体”布局逐渐清晰:两个产业基地先后挂牌,大数据联盟、产业发展基金相继组建。尽管格局很大,但民间创业一直是上海发展大数据的核心关切。

  以杨浦大数据创新基地为例,其重点扶持的,是开放数据、价值挖掘领域的创业者,并发起设立了2亿元的投资基金和10亿元引导基金;在静安大数据产业基地,管理者也筹集了20亿元,优先投资于区内各类大数据孵化园区和初创项目。

  不过,仍然有不少创业者为拿不到数据而发愁;而且,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已开放数据的质量都不算高,实时更新的“活数据”更是少之又少。

  创新团队与大企业接触也还不够“亲密”,前者特别担心自己的算法被对方拷贝。上海同济设计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周玉斌带领同事参加了不少大数据比赛,但始终没有完成创业的“临门一脚”。他说,数据的供方很强势,如果缺少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手段,创业者不会轻易献出“绝活”。

  据记者了解,围绕数据开放,上海正在着手进行法规和标准的研究,希望能对各方形成规范和保障。同时,政府部门将通过政策、资金等手段,引导企业、行业协会、公共组织的数据资源与政务数据资源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