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学术体系有赖“塔基”“塔尖”互通

22.10.2014  11:24

          中国大学学术体系发展的根本问题不在于鼓动大量学生投入基础科学,而是科学研究的金字塔还没强健地立起来,一些尖端上虽已获得一定的突破,但体系却大量中空。
          ■陆一
          最近,有媒体指出,我国高校存在经管热而基础学科冷的现象,依据是针对从研究型大学到高职高专的大学生调查显示,44.1%的大学生认为经管专业就业体面,34.3%的大学生对基础科学鲜有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样本中研究型大学学生仅占13.5%。这个数据并不能说明基础学科究竟够不够热,看似老生常谈的话题实则没有抓到要害。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把学科发展比作盖大楼,把基础学科比作地基,似乎每一层面都预设了一定数量的学生,这种均质的想象并不符合人类社会知识生产的实际。学科体系并不是大楼的样子,而是金字塔。越基础性的学科占据越高的塔尖位置,不论文科还是理科,真正能做出基础性原创成就的学者在整个知识分子群体中是极少数。他们的成果将获得下游学科的运用,经过一层层学科接力式地吸纳与再创造,学术成果越来越接近大众的视野,最终在社会生活中予以实际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大众并不一定知晓上游的基础学科成果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价值,因为理解本身需要较强的学术素养和眼界,但基础学科的成果却在以源头活水的方式滋养下游庞大的应用领域,造福人类。
            从现实来看,不可能人人都是科学家,广为人知的往往是下游的应用型专家,因为他们的成果更容易被大众识读,是“显学”。真正懂得基础学科成果的,还是与其层级相近的学者。基础学科本来就是又冷又寂寞的事业,大众的炒作反而构成干扰。作为塔尖,它离平常日用越遥远,说明学科体系越发达。因此,学科简单二分为“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看法太粗糙。不同学科间应该交织勾连成绵密连贯的网络,互相联动,上通下达。把两者对立,所谓应用学科繁荣而基础学科凋敝的结论是虚假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中国大学学术体系发展的根本问题不在于鼓动大量学生投入基础科学,而是科学研究的金字塔还没强健地立起来,上下断裂,一些尖端上虽已获得一定的突破,但体系存在大量中空的现象。断裂的一方面是学者本身故步自封,框死了本学科的活力。由于这种断裂,基础研究接不上地气,接地气的学者又罔顾重要的上游成果,于是所谓的专家的见解不过泯然众人,使大众对学者整体性失望。假使政策上使做基础研究者直接对接产业,更是违背了科研规律。另一方面,制度与管理上“基础”和“应用”的二分观念造成了投入的两极分化。本可以吸纳大量不完全适合基础研究者的中游学科没得到充分发展,与此同时分别处于“上游”与“下游”的学生或学者鲜有自由流动的机制,无法建立真正理想的学术发展体系。
          学生很难从一开始就钻入基础研究,多数对基础学科的热爱是在溯游而上逐渐靠近的过程中滋长起来的。上游乏力的直接原因是中游不强大,而非大众“不感兴趣”。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吸纳各式各样学生的开口已经够大,因此在学术上和制度上打通经脉,扎实地建设整个学术体系使之健康发展而非好大喜功或加剧断层,让真正极少数能够做好基础研究的人留得住,其他人也各有通路,各安其位,比计划式地忽悠一大批人圈进基础学科的“大坑”更有助于个人乃至整个学术体系的发展。
          (作者系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4-10/16/content_424698.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