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卫计委做客民生访谈 回应"一老一小"健康需求

15.04.2015  12:07

  昨天,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沈晓初做客民生访谈,在回应“一老一小”两个社会关注人群的健康需求时表示,上海将扶持社会机构开办儿科服务,以确保市民安心和母婴安全。同时,把医养结合作为今年工作的一个重点,逐步构建一套体系,从而为处于不同阶段的老年人提供连续综合适宜的服务。

   扶持社会机构开办儿科服务

  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共批准单独夫妻再生育申请2.05万例,占全部再生育审批的63.4%,平均每月1577例,预计今后每年在2万例左右。对于接下来本市是否会出台相关政策刺激生二胎意愿,沈晓初予以否认。

  长期过低的生育率水平会造成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上海对曾经出台的政策会不会做一些调整?沈晓初表示,“‘单独两孩’政策不会一个城市做调整,而必须从国家政策角度做调整。从计生和卫生合并之后,对计生工作的方向将更多地着眼于优生优育,给家庭更多的指导。”从现有数据来看,上海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为6.74/10万,全国为21.7/10万,2013年美国为28/10万、日本为6/10万;而全市婴儿死亡率为4.83‰,全国为8.9‰,2013年美国为29‰,日本为3‰。

  他进一步透露称,市卫生计生委将进一步加强以“安全和质量”为核心的产科和儿科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对5家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和6家危重新生儿会诊抢救中心的人员和设备投入。

   近六成门诊病人为老年人

  去年,本市就诊量达2.4亿人次,比上一年增加了1600万人次,增幅将近7%。沈晓初介绍说,在所有看病的病人中,上海人均一年的看病次数是9.03次。大数据分析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所有上海市民看病的比例达57%,而这些老年人通常是慢性病人患者,一般两周去医院配一次药。

  针对市民关于老年人配药量放宽限制能不能满足的问题,沈晓初回应称,保证用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是三甲医院教授们最担心的问题。因为许多慢性病需持续用药,而大医院的医生又很难对开了1个月药量的患者进行医学跟踪服务和管理。换言之,老人虽然找了专家看病,但是他们的病情并没有连续有效的管理。

  目前,上海所有的社区卫生中心都开展了家庭医生服务,到2014年2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共有3816个家庭医生,签约的常住户籍人口是936万,占了42%。在936万签约人群中,利用过家庭医生的占68.1%。沈晓初说,目前本市每年新增家庭医生300位左右,希望在2020年左右,可以满足全市每一个家庭都有家庭医生的目标。而“今年下半年本市将在部分试点区域开始尝试‘1+1+1’的分级诊疗模式”。

   把医养结合作为工作重点

  截至2014年底,上海660家养老机构中,139家内设了医疗机构,88家实现了医保联保。

  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家庭养老中如何实现医疗配套?沈晓初表示,老年有不同状况,谁来判断并确定现在老年人健康处于什么状况、应该利用什么样的服务,长期以来缺乏老年照护的统一评估。今后,所有的老年居民,可以根据需要在社区提出申请,依次评估后,根据实际的健康状况,接受1—6不同等级的养老和护理服务标准。目前,正在徐汇、闵行、杨浦、普陀、浦东新区的部分社区做试点。

  能否将养老机构转化为医养机构?沈晓初给予了否定。沈晓初分析说,医疗和养老之间有比较大的差别:第一个比较大的差别在于,医疗机构是针对疾病的,在设置上更多是有医疗的规范。而养老机构则以老年生活为主。第二个区别是,医疗保障的保险系统是由医保单位、个人和社会政府募集的医保经费,不能用于生活只能用于医疗。

  探索医养结合,沈晓初表示希望在规模比较大的老年护理院内设医疗机构。同时,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一个平台,让养老院和平台签约,由平台派驻医生和护士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和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