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走偏了吗? ——对话东北师范大学就业创业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占仁

14.09.2016  02:36

近年来,国务院和教育部颁布了多部创新创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逐步明确“面向全体”“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进入了国家统一领导下的深入推进阶段。

创新创业人才是否能够培养出来?我国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面临哪些困境?如何化解这些困境?中国教育报记者专访了东北师范大学就业创业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占仁教授。

创新创业人才能否批量“生产”

记者: 创新创业是面对未来不确定情景的选择和行为,创新创业人才是否可以教育出来甚至批量“生产”?

王占仁: 这实际上就是创新创业是否可教的问题。在西方,创新创业教育兴起之初,人们追问的也是这个问题。1947年,美国兴起创业教育,哈佛大学成立了一个创业历史研究所,创办了一份关于创业历史的期刊,这个研究所和期刊的领导人就是经济学家熊彼特。他们集中研究创业者的特质,开展特质因素理论指导下的创业教育研究。他们经过了20年的研究,刊物停办了、研究所也撤销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发现,创业者之间的区别比创业者与非创业者之间的区别还要大,不能找一个模子,把它浇灌下去,出来就是创业者。

记者: 既然不可能批量“生产”,创新创业教育为何还要全面推进、面向全体呢?

王占仁: 是否可教和能否批量“生产”是两回事。西方学者认识到研究创业者这个思路不可取,就逐渐由特质因素理论转到创业过程理论。什么叫创业过程理论,就是原来他们认为创业者是不可教的,现在发现创业者既然千差万别,还不如对所有人都进行创业过程的教育。比如说一个创新的点子怎么成为创意,创意怎么转化为商机,商机怎么变为实体,实体怎么上市,创业公司怎么出手、怎么盈利等等,把整个创业的过程描述出来。从创业特质论到创业过程论,给大家的启示就是创业是可教的。有的可以教中学,有的可以做中学,两相结合,就可以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

记者: 创新和创业是什么关系?如何认定培养出来的就是创业人才?

王占仁: 2010年,国家在文件中使用“创新创业教育”这个概念,其实是内在规定了创新的应用属性,是指向创业的创新,强调了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商业化。在“创业”前面加上“创新”二字,其实是全面统领了创业的方向性,意在强调以创新成果去创业,鼓励和支持创新者去创业,而且是创新型创业、机会型创业、高增长的创业,提高了创业的层次和水平。从广义上看,创新与创业是“双生关系”,虽然创业不是创新,创新也不是创业,创业不一定涉及创新,创新也不一定涉及创业,但是成功的创业离不开创新,成功的创新也往往在创业过程中产生。而且,广义的创业不只是建立新企业,它兼有经济、政治和社会意义。经济意义上的创业也突破了“创业就是创建新企业”的狭义范围,将“内创业”和“社会创业”也纳入创业研究领域。所以,“创业型”人才不是特指企业家,而特指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气质的人。这是认定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重要依据。

“学而优则仕”观念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记者: 您认为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

王占仁: 首先是育人合力尚未形成。高校创业教育各有优势、各有特色,遇到的瓶颈问题也不尽相同。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学生自主创业意愿不强,创业项目的转化落地率较低,创业教育的“锦标观念”突出,功利色彩较浓;一些学校由于学校学科力量较弱,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科学研究和理论提升,缺少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材编写困难重重,无法吸引优质社会资源与学生创业项目的有效对接。

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创业教育的氛围刚刚形成,全国各地区的成功案例及典型经验尚未形成和推广,各省对于扶持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平台建设和政策支持也处在逐步确定的阶段,尚未在行业内或区域内形成资源互补和良性互动,无法形成发展的合力。其次,运行机制尚未成熟。由于尚未进行制度层面的整体设计,高校对于开展创业教育工作的认知程度和执行力度也不尽相同。大部分高校还未设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领导协调、分工负责的工作体制正在磨合中。另外,学科体系亟待建立。

记者: 这些问题反映出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化支持体系尚未建立,接下来应该如何完善?

王占仁: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体制机制、师资队伍、社会资源等多个因素作为支撑保障。

首先是成立大学生创业教育专门机构,完善体制机制。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对于机构和制度保障要求越发强烈,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机构,并健全制度、理顺机制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具体而言,要结合自身特点成立大学生创业学院或中心,要把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理顺领导体制,建立健全教学、就业、科研、团委、大学科技园等部门参加的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校内资源,整体规划和协调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创业政策扶持和创业指导服务等工作,明确分工,确保人员、场地、经费投入。

其次是建立“三师型”教师队伍。“三师型”有两层含义,既指教师素质方面要“能讲课、能咨询、能实践”,又指教师队伍结构要涵盖“理论型、实践型、综合型”,确保数量足、质量高。

再次是构建科学化、规范化、具有可行性的产学联盟支持系统。产学联盟是一种全新的合作形式,包括各高校之间的高校联盟以及企业间的企业联盟。

记者: 您刚才提到“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王占仁: 中国人骨子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是“学而优则仕”,而不是“学而优则创”。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缺少了大中小学一体化的科学衔接,缺少启蒙教育的基础和准备,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得不补上本应该在中小学缺失的启蒙课程。相对于美国从小学就开始的全民创业教育,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是在巨大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下快速启动的。我们应该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解放思想,逐步形成“学而优则创”的文化。把启动创业生涯和启动就业生涯同等对待,在所有学生心中埋下创业的种子,设定“创业遗传代码”。期待将来有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走上创业之路,成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

应及早建立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学

记者: 在您看来,未来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怎样?

王占仁: 要走面向全体的专业化发展道路。“面向全体”依然是主流趋势。何为“专业化”?我理解就是有专业的人员、机构、课程体系。

未来将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日趋完善。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主要有“校本模式”“区域模式”和“行业模式”三类,高校在坚持“校本模式”的同时主要呈现出向区域特色和行业特色发展的趋势。未来各高校创业教育将逐步形成“三位一体、特色鲜明”的模式,即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要将“校本、区域和行业”三方面有机结合,使不同高校创业教育的效果最大化。

“三位一体、特色鲜明”模式的核心在于“利益契合、准确定位”,高校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研究与区域特色、行业特色融合的利益契合点,让地方政府、企业通过“官产学”合作的形式积极参与创业教育,为创业教育提供资源,并构建高校自身发展与区域经济和行业共同进步的良性互动机制。

记者: 特色鲜明的教育模式必须依托完善的课程体系,那么,未来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创新应该以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基础?

王占仁: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创新创业纵深发展的关键。这个体系的建设必须以准确把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性突出的特点为基础,建设“实践导向”的体系。

创业教育课程教育体系的实践化包括“课程内容实践化”和“教学方法实践化”两个方面。“课程内容实践化”是指教学内容要与创业实践紧密结合,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增加创业实践内容。在增加创业实践内容的同时,也不能弱化理论知识,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实践化不等于“去理论化”,不能将理论与实践对立起来。

“教学方法实践化”是指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开放式、互动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多种实践取向的教学方法。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课程化,是指通过创业实践,学生学习的创业理论知识得以运用,在实践中积累创业的相关经验。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包括竞赛、园区和活动等载体。

记者: 新的历史时期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是否应该建立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学?

王占仁: 应及早建立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学,在原理、史论、方法、比较等方面夯实基础、加深研究。首先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评价等从原理层面做好总结;其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历史梳理清楚。也就是把中国的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纵向的历史梳理,研究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再有,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论研究。这也就是解决前面提到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否可教的问题。 (本报记者 赵准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