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售假药成全球性产业链 互联网令其泛滥成灾

05.11.2015  09:36

  制售假药已经形成一个全球性产业链,互联网普及更令假药泛滥成灾。因为获利丰厚,冒险者趋之若鹜;因为追查困难,违法者肆无忌惮;因为处罚轻微,罪行屡禁不止。然而,假药之祸患,不下于毒品。国际刑警组织等机构警告,全球假药泛滥,足以向各国敲响警钟。

   治死人的药

  2005年2月,一名23岁缅甸男子因出现发烧、呕吐、发冷和头痛等症状被送往一家地方医院。医生诊断他患有疟疾,给他开了青蒿琥酯。这是全世界应用最广泛的抗疟疾药物之一,安全、疗效好,还便宜,在缅甸这个每年50万至60万宗病例的疟疾高发国,青蒿琥酯是医疗机构常备用药。

  通常情况下,用药后只需几天,患者的症状就会消退。这个年轻人的病势却越来越重:陷入昏迷,肾脏有衰竭迹象,血液中的疟原虫数量变多了。医生加大了青蒿琥酯的注射剂量,但无济于事,感染扩散到了脑部,病人很快死亡。

  病患的意外死亡让医生们迷惑不解,因为诊断和用药并无问题,为了查清真相,医院展开调查。调查结果让人恍然而震惊:给病人用的青蒿琥酯中只有20%的有效成分。换句话说,这是假药。

  年轻人的乡亲们以前从没听说过有谁死于假药。出于悲愤与担忧,他们把医院库存的、当地药店出售的可疑货源青蒿琥酯搜罗一空,公开焚毁。

  由假药制造的类似悲剧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受到荼毒的药物也绝不止青蒿琥酯一种。2012年,巴基斯坦拉合尔一家医院有100位患者死于假冒的抗肺结核药物。2013年,印度官方调查发现,一家位于偏远山村的医院因为用了毫无活性成分的假抗生素,5年内有8000多名病患死于术后感染。今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警告:西非地区市场上在售的脑膜炎疫苗中有不少是过期产品。

  从抗生素到疫苗,从抗艾滋病药物到伟哥,假药无处不在。有些假药是活性成分过低或没有,吃了等于没吃;更可怕假药的是那些不仅治不了病,还能致命的“毒药”。

  “这些假药制造者根本就是谋杀犯,他们在制造死亡,”北卡罗来纳大学吉林斯全球公共卫生学院的吉姆·赫林顿说,“而制假药被起诉的风险,还不如造一只仿冒的‘古驰’手包来得高。

   低风险、高回报的行当

  假药泛滥成灾,国际刑警组织针对非法制药的专项调查“盘古行动”战绩年年见涨:2011年,行动组缴获了240万粒假冒及非法药片;今年,缴获药品总量已达到2070万粒。

  当然,情况不见得越来越严重,也可能是执法机构经过这么多年努力终于摸清假药生产链的底细。各国公共卫生部门对这个行业的存在早就心知肚明,但直到2000年初才开始搜集数据,国际刑警组织2005年才成立打击假药行动组,而调查结果让他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也有很多专家相信,制贩假药这门行当确实日趋“流行”,原因很简单:低风险低、高回报,一本万利。“相对于贩卖毒品和贩卖人口,对贩卖假药的处罚较轻,”牛津大学医学院长期追踪假冒伪劣药物的保罗·纽顿教授说。当某种药品供应短缺或售价昂贵时,制贩假药便能带来丰厚的利润。

  根据不同机构的估计,每年因假药而死的人少则10万,多则近百万。确切的数字难以统计,因为病人的死亡很难判定是因假药导致。可以肯定的是,犯罪分子在供应环节掺进假药。在全球化时代,一颗小小的药片制造过程中可能流转多达十几个国家:在中国合成,在印度填配胶囊,在墨西哥完成包装,最后才在加拿大药店上架。  制贩假药组织与贩毒集团一样,搭建了四通八达的国际网络。2013年,一个波多黎各人因为在网上贩售假药,被判处两年监禁。这个人其实是一个制贩假药团伙在美国的中介,该团伙头目据称在遭到通缉后逃往新西兰。

  正是这种跨国流动使假药犯罪难以追踪。国际刑警组织“盘古行动”副主任阿莉内·普朗松说,196个成员国中只有少数国家有专门打击假药的队伍,“其他国家的执法机构不是能力不足就是缺钱。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大约三成国家没有专门机构,不能像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监管药品的生产和销售。这些国家通常比较穷,政府人力和财力不足。甚至,执法部门也受腐败困扰,可能被假药制贩团伙收买,对假药混入市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即使在美国和英国等监管严密的国家,假药能钻空子渗入市场,尤其是当私人诊所或病患个人从互联网购买药品的时候。一些调查指出,网上售出的药品中约九成的真正原产国都与网店宣称的不符。而网络药店的购买渠道往往来自那些监管松懈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