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科技突破振兴实体经济

22.07.2016  10:34
  7月20日,上海市政协召开十二届二十九次常委会议。会议围绕上海“十三五”期间如何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率先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打造新一轮高水平开放新高地等进行协商讨论,提出思路建议。如何实现科技领域大创新,如何补上体制机制的“短板”自然成为热议的话题。
   致力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突破
  不可否认,目前在全球产业升级和国内经济转型双重压力下,上海实体经济下降趋势持续;重点高技术产业的质量效益和产值规模也从原来的全国领先地位逐步淡出;具有国内外竞争力的颠覆性产品及企业缺失,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正缺乏核心动力。因此,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战略的需要,也是上海自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市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张新生认为,上海要以前瞻性和颠覆性技术的突破提升科创中心建设的全球影响力。
  张新生建议,一是充分利用上海的综合优势,加强基础科学的研究和创新,形成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具有颠覆性的技术和企业。二是打造新兴的产业集群,争当科技竞争的排头兵、先行者。他认为,未来的颠覆性技术更加倾向于综合性和跨平台。以前在某个技术点上的突破就有可能培育一个产业或大项目;但是颠覆性技术发展大都是综合性的技术和创新,在这样一个大方向下,好多技术不再是小企业或者个人所能完成的了,而会逐步流向一些大平台或大公司,由其主导推动,然后围绕所构建的生态环境再向上发展。例如,VR可能会融合脑科学、人工智能、神经学等,满足真正的全方位感知。所以这种全方位、多技术融合的过程,更需要产业集群来推动。三是要选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大力度攻克一批被外国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
   精心打造民企“走出去”桥头堡
  金亮委员指出,2015年,上海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项目1117个,投资总额250.78亿美元,分别占全市的83.48%和62.86%,已成为本市对外投资的主体。但是,民营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还遇到一些困难。
  首先,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政府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金亮认为,目前已出台的鼓励民企“走出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较为分散,企业很难获得全面及时的政策信息。加之有些政策缺乏配套实施细则,造成企业对政策的理解不够,实际操作困难。此外,政府各部门间政策、法规等存在矛盾。其次,信息获取难度较大。金亮坦言,政府提供的公共信息整合力度不够,共享程度不高。由于自身条件所限,民营企业也难以对海外市场做深入、持续、系统的市场调研,获取所需信息的成本较高。具备全球服务能力的本土律师、会计、咨询等中介服务体系也不够完善,境外服务能力偏弱。民营企业参与构建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能力有待提高,绝大多数还扮演贸易执行者的角色,缺乏全球性综合资源配置能力。人流、资金流、物流、技术流、信息流等创新要素流动方面仍不够通畅。
  针对上述问题,金亮建议,上海要积极搭建民企“组团走出去”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市工商联在民企“走出去”中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通过共同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境外投资创业基地等方式,积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群式抱团“走出去”,有效防范境外投资合作风险,不仅“走出去”,而且更好地“走进去”。
  还要加大对“走出去”民企的金融支持力度。一是积极引导风险资本、产业资本等参与民企“走出去”海外投融资,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财政投入、企业投入、金融信贷、风险投资并行的多元化资金保障体系。二是在自贸试验区内开通中国企业海外项目“引回来”发展的绿色通道。在区内信誉和经营状况良好的跨国经营民企中进行试点,在外汇管理等方面开通快捷通道或绿色通道,鼓励民营企业在整合全球资源要素后回国发展。
  此外,上海要加大对民企人才培养的服务力度。一是积极对接上海市境内外高级人才联合培养平台,推动民营企业参与上海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等。同时,在高端人才培养方面,给予民营企业一定的财政补贴。二是通过与相关高等院校、专业培训机构等合作,开展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实用性培训,特别是对最新海外投资案例的研究总结和最新政策介绍培训。此外,通过专业服务,充分发挥政策性保险、商业保险、国际保险经纪、国际紧急救援服务机构的专业力量,用市场化的方式提供境外安全保障。(作者 王毅俊) 【来源】上海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