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配餐,俭以共德——一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思政课

01.06.2022  10:01

度过物资匮乏的难关,如何避免食的浪费,这成为武川路校区专班心心念念的问题。专班组长刘兰娟每天三餐都会来到送餐现场,观察送餐的情况并与食堂负责人、宿舍园区物业负责人、住楼辅导员、送餐的教师志愿者多方了解情况,一个新的配餐方案逐渐在她心里形成。

解决餐食浪费的关键,在于需求和供给的精准匹配,一方面让食堂在备餐时精确控制数量,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减少用餐的随意性。明确了这个关键,武川校区专班小组成员在送餐现场进行了改进送餐方案的讨论。根据专班组长提出的“网上订餐、自行取餐”的新思路,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网上订餐系统,每天通过微信推送订餐通知,由学生根据需求预订第二天的用餐,在规定时间内由学生楼层代表或自行下楼在宿舍园区取餐。

  5月23日起,新用餐方案在武川校区付诸实施。专班组长对于新方案实施的每个细节都做了精密的安排,要求住楼辅导员确保每位同学都知晓新方案并关注订餐提醒,负责取餐登记的志愿者老师要仔细记录领餐信息和数据,了解订而未取的学生的原因,结合数据分析,改进实施细节。

  培养节俭意识,不能只是一句口号,需要建立一种供需匹配、良性互动和责任归位的长效机制。在抗击疫情这一特殊情境下,新用餐方案的实施和改进过程中,参与其中的工作人员逐渐意识到,抗疫工作中的每一则防控手势的落实,每一次工作细节的改进,都是和学生互动的一个机会,都可以看作是体现实践教育理念的一堂思政课。

  “订餐模式可以帮助培养学生安排生活的自主能力,改善生活作息习惯,按时进餐。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契约意识,为自己的订餐负责。”专班组长反复强调这一点。让同学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建立节俭意识的起点。

  武川校区送餐组长体育部高瑜老师和王新东老师经历了从送餐到订餐-取餐模式的转换,他们发现,经他们提醒,几位经常不按时取餐的同学有了明显的改进。“有的是我们运动队的同学,我跟他们讲要注意身体按时进餐,同时也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两位体育老师感觉找到了思想工作的切入点。从同学们诚恳的感谢和歉意中,他们发现了同学们身上的微妙变化。

  坚守抗疫底线,避免人流聚集,用餐组改进了方案,在每栋宿舍楼对应一个取餐位的同时,又根据楼层从高到低分配取餐时间,指定下楼取餐线路,实现人员分流。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方芳老师团队和经济学院金晓茜老师团队改进了订餐名单的打印和装订方式,避免了因戴着手套翻页困难而导致的登记速度慢的问题,取餐过程中很少出现排队现象。

  坚持人文关怀,在严格取餐制度的同时,也不让一位学生饿肚子。当有个别同学因为粗心忘记订餐,取餐老师都会登记姓名后发给同学餐食。遇有学生因上课或考试错过取餐时间,发餐老师在了解情况后,都会延长取餐时间,或者请邻近宿舍同学帮忙代领。在临近结束时间,送餐组马纪老师的“抓紧时间,下楼取餐”的喊声,成为武川校区用餐时间最温馨的声音。

  根据发餐组的数据记录,订餐而未能及时领餐同学的比率得到有效控制,早餐从第一天的30%迅速下降到10%左右,中晚餐则一直控制在1%左右。每顿饭的取餐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内。超过时间,同学可以在食堂取餐,食堂工作人员也会提醒和教育同学要按时取餐。

第四食堂主管小袁说:“改为订餐模式以后,食堂对于供餐时间操作和配餐数量控制更加准确,对于原料采购和利用的控制也更加完善,基本做到了不浪费。

驻守武川宿舍园区的东方大学城物业公司秦经理说,用餐方式改进后“带来了肉眼可见的变化:保洁阿姨处理的餐食垃圾明显减少,光盘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古往今来,“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道德风尚和生存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制止餐饮浪费做出重要指示,并针对部分学校存在食物浪费和学生节俭意识缺乏的问题,对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良好美德等提出明确要求。

  抗疫不忘节俭,杜绝餐饮浪费,在新冠疫情期间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也是校园抗疫的思政课题。武川校区网络订餐自助取餐的新用餐模式,以信息化手段实现供需匹配,以契约理念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担当,这堂课,武川校区的师生意犹未尽。

(供稿:刘金涛  供图:方芳、刘金涛、马纪  编审:张勃欣  收稿日期:2022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