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学院第十四届学术文化节圆满落幕

10.06.2015  11:23

5月28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信息学院”)第十四届学术文化节闭幕式暨“中物院无线测控与通信技术新进展”主题演讲在恒隆物理楼138会议室隆重举行。出席当晚闭幕式的嘉宾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无线测控与通信研究室副主任、信息学院电子工程系2005届校友李湘鲁老师,信息学院学工组长陈睿老师。同时参与闭幕式的还有对科研充分兴趣的各年级、各专业同学。

闭幕式在对本届学术文化节系列活动的回顾视频中拉开帷幕:门萨中国复旦宣讲会、信院life、“科研第一步”主题沙龙、“光彩熠熠,卓越科学”实验室参观活动、科创报告会、校友沙龙等一个月以来的精彩活动展现了信院学子直面未来挑战、脚踏实地、善于合作、超越自我的学术精神和理想追求。

活动回顾之后,李湘鲁老师就“中物院无线测控与通信技术新进展”开始了本次主题演讲。李老师首先介绍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院所概况:中物院建于1958年,直属于国务院,科研主体坐落在四川绵阳市涪江之畔,成立之初便以推动国防尖端武器及其科学技术持续发展,确保我国战略威慑力量始终安全、可靠、有效为使命。然而大力发展军工并非一个国家的初衷,中国研发核武器也是迫不得已,美苏争霸早已将氢弹的危害展露无遗,核战争中没有赢家。创建至今,众多国家人才从中物院走出来,包括9名“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23名中科院、工程院院士等等。目前中物院也设立了1个博士点,4个硕士点为国家培养人才,并出版过核心期刊《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紧接着,李老师对自己所在的电子工程研究所的技术方向进行了介绍。他指出,如今该研究所最大的学科是无线电电子学,涵盖了雷达、测控、天线、微波毫米波、信号与信息处理等专业,拥有国内一流的研制条件和雄厚的技术基础。为了使同学们更容易理解,李老师将无线电比作载人汽车,在一定区域内运送人员即电子信号,无论区域大与否,其消耗都是巨大的,而且不同应用场景需要不同信道。就目前的无线测控与通信技术室来说,它是一支专业从事靶场、航空及卫星测控通信等领域的无线测控通信技术研究和系统研制的科研团队。从这个团队中先后走出了提出记忆重发来保证等离子体包围下的导弹头可以传输信号的李幼平院士,指挥国家最后一次热核实验的刘士彦研究员等优秀人才。该技术室目前的研究领域包括数字测量电路设计技术,伊朗捕获美国无人机所使用的目标跟踪技术,编码与调制技术,曾用于修复火星探测器的软件无线电技术,应用于克服频率选择性效应的无线信道均衡技术等。

随后,李老师将话题往更深层次拓展,并不时穿插生动形象的比喻,以便同学们理解。他首先讲到新型遥测体质研究,寻求兼顾带宽效率与功率需求的遥测体制,才能使无线电传输更加高速有效。美国的先进靶场遥测计划研制出Multi-h CPM系统,它具有频谱效率高,带外衰减快;包络稳定,对功放非线性不敏感;增加最小欧式距离,提高系统性能等优点。而其技术难点在于序列检测复杂度高,同步困难。目前中物院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使系统复杂度为最佳调节的八分之一。当然,一辆好的汽车绝不能少了润滑系统的作用,在无线电领域,宽带数字预失真技术就是为了改善功放非线性,提高功率效应而存在的。接下来就是介绍空基多目标协同组网技术,李老师还举例电影《谍影重重》中地狱火导弹的卫星接力监控实现远程打击来助我们理解这项技术,它就好比车载电子系统,形成协同自主控制系统。随后便来到信息传递的最后一个环节:基于DBF的阵列天线技术。实现目标全空域,多目标覆盖,波束灵活控制,解决机械驱动装置速度慢的问题,在增强方向性的同时保证增益不会下降,就类似汽车轮胎,在无线电信息传输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演讲最后,李老师还带来了美丽九院的图片展示,他表示虽然科研生活十分艰苦,但中物院的责任就在于服务并奉献国家军工事业,它带给你的,是富有挑战性的生活以及个人强烈的荣誉感。他希望信息学院的学生们都能够心系国家,为国家军工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老师的主题演讲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伴随着阵阵掌声,本届学术文化节也落下了帷幕。活动虽已结束,可崭新的学术人生却刚刚起步,让我们共同见证信息学院的同学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责任与使命,让我们共同期待科技领域新的进展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