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云阶艺术大展》等三大精品展览正免费开放

01.06.2015  11:24

  日前,《俞云阶艺术大展》、《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展》、《俄罗斯特列恰科夫国家画廊藏品巡展》三大精品展览正在中华艺术宫展出,免费向市民开放。中华艺术宫馆长施大畏说,希望通过这三大画展串起中国油画的学术脉络,让市民能静下心来读懂这些原作珍品。

   读懂第二代油画家俞云阶

  在《静水深流——俞云阶艺术大展》展厅内,最引人注目的是张残缺不全的画,这幅画名叫《载得友谊归——张瑞芳》,是作者俞云阶在“文革”时期亲手用白漆毁掉的。

  俞云阶是中国第二代油画家中的代表,他是徐悲鸿的学生,也是陈逸飞的老师。他师承颜文梁、徐悲鸿、吕斯百等第一代油画大家,这些大家都从海外归来,被称作中国油画的奠基人物。然而,作为承上启下的第二代油画家,由于历史的原因,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俞云阶画作正处在这样的尴尬状况。尽管《吾国吾民》、《嘉陵江边》、《炼铁工人》、《巴金像》、《瞿秋白在故乡》等作品仍在美术馆中光彩绚烂,但在他一生之中毁去和失落的画作却占十分之九。

  俞云阶之子俞力介绍,这是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第三次为俞云阶举办个展,取名为“静水深流”,就是因为历史的风波已经远去,可以心平气和地看待这样一个艺术家和他的作品。从学术意义上,重新发掘和审视第二代油画家在中国油画史上不可磨灭的地位。“俞云阶坚持了现实主义的艺术观,他用写实的方法去记录他所见识的社会的变迁,无意中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丰富的视觉史料。”施大畏说,“俞云阶用艺术书写他的蹉跎年代,就像莫扎特一样,把苦难咽下去,把幸福吐出来,留给人们美丽的作品,这就是老一辈艺术家的精神状态和责任担当。

   近距离感受教科书上的原作

  俞云阶是中央美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里唯一的上海学员。在当时全面学苏的背景下,1955年,中央美院邀请苏联画家马克西莫夫来中国举办油画训练班。在全国推荐前来接受培训的优秀青年学生中,并没有上海学员入选。俞力介绍,直到1956年,马克西莫夫来上海做教学观赏,在上海美协组织的画家沙龙上,看中了俞云阶的作品《我教妈妈学文化》。“马克西莫夫觉得他的素描基础很好,‘钦点’他来学习。

  “马训班”奠定了中国美术教学的基本体系,同时也促使中国的“土油画”向“洋油画”过渡,与世界接轨。在《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展》中,“国家叙事”板块特别展现了“马训班”和留苏艺术家的作品。

  然而,俞云阶的画是其中的一个特例。在接受苏派艺术前,俞云阶一直坚持法国古典主义画风,并已取得一定成就。接受苏联画风后,他成为全国少有的承接了西方两种不同流派的画家,通过他在“马训班”前、中、后的作品,印证了这样一个油画体系在中国的落实。

  这一油画体系的源头,又可从《俄罗斯特列恰科夫国家画廊藏品巡展》中找到。该展览呈现了30余位艺术家56件作品,从1894年到苏联解体前夕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中甄选而得。中华艺术宫副馆长李磊认为,它让大家可以亲眼目睹俄罗斯油画的正宗作品,“这些都是在中国学画历史上著名的原作,我们几十年前学习和接触的都是‘二手’的,这次它们终于来到了上海。

   寻找中国油画的发展方向

  “同行”是三大展览共同的名字。之所以要办这样的三个展览,施大畏表示,办展的宗旨是想引发大家思考:上海在国际语境中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在我国今后的艺术发展当中,应当承担一种什么样的任务?

  从这些展览中,可以看到中国油画从一开始对外来作品的崇拜,到后来接触原作的欣喜,再到现在的比肩和对话。“俞云阶是一个‘点’,特列恰科夫是我们学习借鉴、对话脉络的一条‘线’,中央美院具象油画则是一个‘面’。点、线、面加在一起,共同思考今后我们中国油画的方向何在?”施大畏希望广大市民也能从这个角度出发,来思考和欣赏这些作品。

  “你愿意不愿意静下心来去读一张画,就像看一部电影一样?”施大畏说,在建立书香社会的文化战略大背景下,中华艺术宫通过举办一个个有学术含量的展览,希望真正建立一个现代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其实画是看得懂的,关键是你愿不愿意看。用中华艺术宫的平台去传播我们自己的文化,真正让市民能安静下来去看一张画,这是我们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