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版保险"国十条"亮相 2020年上海保险密度:7300元/人

26.11.2014  06:45

  东方网11月26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办昨天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上海版保险“国十条”首度亮相。根据规划,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体系,使上海发展成为国际保险中心。

   保险密度目标是“国标”2倍多

  上海市政府正式印发出台《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提出上海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总体要求、重要任务及政策措施,并明确时间进度安排。

  根据上海版保险“国十条”的规划,到2020年,将基本建成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体系,构建国际领先、辐射全国、繁荣高效、功能齐全的保险市场,通过建立再保险中心、航运保险中心、保险资金运用中心,使上海发展成为国际保险中心。确立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上海地区的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保险密度(保费收入/总人口)达到7300元/人。

  今年8月13日,中国保监会官网正式公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保险深度达到5%,保险密度达到3500元/人。对比来看,上海保险深度超过全国水准,保险密度更是超过全国标准的两倍。

  “上海已经初步具备率先建设国际保险中心的基础。”上海保监局局长裴光表示,“当前各类保险机构云集上海,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再保险、资产管理和保险集团公司已达137家,全国保险公司中有近八成在沪设立了分支机构。在沪保险总公司50家,其中外资保险总公司27家,全国占比近半。保险专业代理、经纪和公估机构367家,各类数据中心、电网销中心、航运保险中心、资金运用中心等保险功能性机构62家。

   利用自贸区加强保险制度创新

  此次《若干意见》的一大核心要点是,利用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契机,全面推进上海保险业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其中包括:发展离岸保险市场建立区域性再保险中心、推动自贸试验区内保险资金跨境双向投融资试点、打造自贸试验区国际保险创新平台、支持在自贸试验区探索保险监管制度创新。

  具体举措有———加快筹建保险交易所,推动形成区域性再保险交易、定价中心,配合加强对离岸再保险市场主体承接我国境内业务活动的监管;大力发展跨境人民币再保险。同时,支持保险机构利用自贸试验区平台,在政策范围内开展多种形式境外融资;支持保险资金参与自贸试验区内各类国际交易市场;研究依托金融要素市场开展巨灾债券试点。

  此外,将在自贸试验区创新特殊风险分散机制,开展能源、航空航天等特殊风险业务;支持在自贸试验区试点设立外资专业健康医疗保险机构,探索服务模式和服务产品创新;支持保险机构在自贸试验区设立保险产品研发中心,开展保险产品创新和风险测试。

  在监管方面,将支持保险法人机构属地监管;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和跨境监管合作,切实防范金融风险,构筑自贸试验区金融安全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