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声音]供给侧改革的落实重点应该在财政政策方面发力(等5则)

17.03.2016  19:08

[编者按] 大学是社会的智库。上海交通大学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民生等各个领域建言献策,独到见解和精彩论断不时见诸媒体。交大新闻网专门开辟“一周声音”专栏,摘发部分专家学者在媒体上的“交大声音”,展示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传承等方面的见解、思想、精神,向专家学者对提升国家和社会软实力作出的贡献表示敬意。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钱军教授:供给侧改革的落实重点应该在财政政策方面发力

去产能,肯定要靠第三产业支撑,靠消费、靠新兴行业、靠创业,这就需要财政方面的结合,其中重要的一点是给中小企业减税,尤其是给第三产业、新兴行业的企业减负。减税就意味着政府的收入短期内会减少,不过中央政府的负债率是很低的,减税空间是有的。另一个方法是地方政府推动项目,当然,地方政府推项目前,应该评审一下哪些应该做,哪些可以做,哪些能够做。(国际金融报 2016.3.7)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江晓原教授:中国民族科学的自卑心理

中西方文明从起点开始就不在一条路上,何从谈论落后和先进呢?中国古代的科学或技术物质文明,和西方本来就不同,干嘛要讨论为‘什么没有变成他们’呢?对于中国的实用理性传统,注重实用也不是什么万恶之源,但这些年国内重视基础研究的呼吁,经常演变为对西方亦步亦趋,甚至大有将西方标准视为唯一标准的思维定势。这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其实极为有害。说到底,科学技术只是手段,中国人发展科技,不是为了得到西方人的认可和赞赏。(第一财经日报 2016.3.7)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陈宏民教授:“互联网+”不能变成互联网“母系社会

推进“互联网+”行动重在互联网与传统企业的深度融合。如今常讲“跨界”“颠覆”,跨界是必须鼓励的,而颠覆则要慎重,要看颠覆的目标是传统模式还是传统企业。我们并不鼓励互联网企业“”入各个领域后,颠覆掉大部分传统企业,变成“母系社会”;更不赞成一些互联网企业热衷于“新瓶装旧酒”,利用监管灰色地带的特殊优势,颠覆掉原有企业,而不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上下功夫。我们希望“新媳妇”带来新气象,发挥鲶鱼效应,带动整个行业在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运用先进技术,创新模式,转型升级。我们更希望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深度融合后,诞生和演化出更多的新业态和新模式,以实现行业的转型发展。(解放日报 2016.3.8) 

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谷来丰教授:美国的工业互联网

目前中国举国上下正在搞轰轰烈烈的“互联网+”,而美国则通过工业互联网计划悄悄进入了“新硬件时代”。如今天的多轴无人飞行器、无人驾驶汽车、3D打印机、可穿戴设备、机器人厨师等等,都是之前无法想象的东西。谷歌、亚马逊、Facebook等一大批传统互联网公司,如今都在布局围绕硬件的产业。如谷歌开始进军无人驾驶汽车、智能机器人;亚马逊正在完善多轴无人飞行器来送快递;苹果公司推出智能手表;等等。随着这些技术的普及,制造业将迎来颠覆性的革命,未来的生产组织形态、用工模式将产生重大变革。(中财网 2016.3.8)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陈宪教授:物价温和释放积极信号

物价数据向好首先有助于稳定市场信心。对于百姓来说,2016年“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连同CPI水平的温和上涨,意味着消费能力总体的提升,居民消费有望量质齐升;而对于企业来说,PPI价格降幅收窄将起到提振市场信心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价格数据向好为我国进一步推进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留有较大空间。(环球网 2016.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