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or生命 一个24岁女孩的生死抉择—话剧《作家在地狱》上演

09.11.2019  22:01

  她踏过地狱的荆棘,心中却开满人间的花朵。昨晚,讲述龙华24烈士之一——冯铿生命中最后十几天的话剧《作家在地狱》在1933微剧场上演。剧中人物冯铿对信念的坚守,革命人为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让观众内心激荡、唏嘘不已。

  故事背景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左翼作家、共产党员冯铿与众多同志在一次会议中因叛徒出卖被捕,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和冯铿等人的个人命运都前途未卜。为此,党组织立即展开秘密营救行动,成功为冯铿等人争取到了十多天的审讯期,也就是为他们延长了十多天的生命。就在这十多天里,女监看守员曹汉民,在与冯铿接触的过程中,受冯铿作品感化,也从一个浑浑噩噩的普通青年,渐渐觉醒,开始寻找自己的方向,向共产主义靠拢。

  冯铿的生命在24岁的时候完成了,而曹汉民的生命在24岁才刚刚开始。

  《作家在地狱》从狱卒曹汉民的视角探讨了生命的价值是什么?自我的存在感在哪里?与理想、信念、国家、社会又有什么样的关系?编剧韩丹妮无意于给出一个明确答案,只希望通过人物和故事来引发观众思考。“善与恶、好或坏、人间或炼狱,人类文明似乎总是对黑白有着非常分明的界限。但身处其中的世人却未必有勇气和智慧去分清辨明自己的处境,因为有太多障碍会蒙蔽我们的双眼,而其中最大的阻碍还常常是我们自己。由此看,清醒的人是多么难得,我自问不是。因此取巧找到了一个糊涂人曹汉民,借他的眼去探看那些不怕死的智者,去洞察自己慌乱迷茫的内心,去汲取一些勇气。

  导演马远表示,文艺作品要勇于回答时代课题,要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作家在地狱》所要展示、传递给新时代青年人的,是不仅仅能了解、感激革命烈士为国家民族做出的伟大牺牲,还能引起青年人对自身的反思,启发他们在新时期找到自我、坚定方向,成为有梦想,并勇于追求梦想的人。

  《作家在地狱》舞台利用“监狱”元素,透过牢狱中的冰冷营造出压抑、禁锢的氛围,两层楼的结构使得原本就低矮的空间显得愈发局促。全金属元素的布景,敲打的呲呲作响的铁网,让观众浸入到1931年初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

  剧中利用多时空叙事,将舞台上所发生的故事聚焦在冯铿等人被捕至牺牲的十几天内,监狱、街景、曹汉民家、公益坊等空间交错呈现,舞台具有流动性;着重塑造了曹汉民这个小人物角色,将现代人的普遍问题赋予这个角色,带着观众走近历史、寻找答案。

  人固有一死,或轻如鸿毛,或重于泰山。生命的价值不在长短,而在深度。在新时期,每个人都应该思考自己的生命价值是什么,假如“”的生命也如冯铿一样在24岁时戛然而止,我们是否能和冯铿一样,无怨无悔?

  《作家在地狱》作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新文本孵化演出,将上演至11月24日。

  本剧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滩为背景,从狱卒曹汉民的视角,讲述了左联五烈士中唯一的女性青年冯铿烈士,在生活的苦闷和事业的迷茫中找到了信仰、坚定了方向,在实现伟大理想的道路上不畏生死地努力奋斗的故事。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