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敏娟:“传递经验给学生才是我的最大成果”

30.11.2016  16:07

  如果从1981年进入同济求学开始算起,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到如今结构工程的教授专家,何敏娟和同济大学的缘份已经持续了整整35年。35年里,她勤奋耕耘,坚持做自己最爱的两件事,钢木结构研究和教书育人。

  2015年初,何敏娟主动请辞,离开了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处长的岗位,为的就是有更多的时间搞科研,也为了离她的学生更近一点。在她眼里,把自己的几十年来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传递给学生才是自己最大的成果。

   大胆提出把水箱“”起来

  作为高耸结构和木结构的专家,何敏娟主要从事高耸钢结构和木结构研究,在国内外高耸结构、木结构、钢木混合结构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的影响力。她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的“高耸钢结构设计理论与工程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应用于上千座广播电视塔的设计与工程建设,节约了钢材,提高了结构的安全可靠性。

  高耸钢结构包括电视塔、输电塔、风力发电塔等,这类结构要充分考虑风荷载作用和结构耐久性。“用通俗的话来讲,对一般的建筑而言,自重等竖向荷载对结构受力起到主要作用。但特殊结构就会遇上特殊问题,风对高耸结构会起到控制作用;所以一般需要通过增加材料横断面来减小结构振动。”何敏娟说。

  多年来,作为业内资深专家,何敏娟参与了许多钢结构高塔的设计与研究,比如2001年建成的塔高336米的黑龙江广播电视塔,2010年建成、高度为388米的另一座高塔——河南广播电视塔,目前仍是国内建成的最高钢结构塔。何敏娟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该类结构的风振控制装置,开创了风振控制技术在高耸结构中应用的先河。

  何敏娟给记者讲了个小故事,在设计黑龙江广播电视塔时,为了解决钢结构的振动问题,她大胆创新,提出把电视塔所需的水箱“”起来,通过惯性力的作用,对结构产生反向力而实现减小塔体振动的效果。解决了结构振动问题,提高了结构的舒适度。

   灾后援建力推木结构校舍

  2002年起,何敏娟开始对木结构展开研究,这也成为她近年来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领域。针对我国建材工业能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绿色建材发展滞后等问题,她提出新型木结构体系、研究木结构连接和构件性能、进行钢木结构抗震和可靠度研究、探索耗能元件和自复位性能应用,研究成果用于规范编制,推动木结构行业技术进步。

  2008年,都江堰市向峨小学在汶川地震中被毁。灾后援建时,何敏娟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力推使用木结构重建校舍,对外争取善款购买木材,并亲自赶赴都江堰“督战”。

  第二年,向峨小学新校舍建成,是中国第一所全木结构校舍。不仅低碳环保,由于木材材质较轻、抗变形能力比较强,抗震性能良好。

   更爱科研和教书育人

  从最初当老师开始,何敏娟的目标就是培养最卓越的学生。几十年来,她从未离开过教学岗位,坚持为本科生授课、指导本科生做科研创新项目、引进国外知名教授专家参加教学科研,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改革与创新。在行政岗位上时,她更加关注于人才培养,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和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动在全校开展“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在大家眼里,何敏娟是那种只要在岗就全心全意投入的人,科研、管理、教学,无论哪一种角色她都能够胜任。但从内心来讲,她更爱科研,更爱教书育人。“懂得学校的运作就知道学校需要什么,所以年轻时就尽自己的能力多为学校发展做点贡献。”何敏娟说,“现在更想把时间花在指导学生上,愿把几十年科研的经验和更多的东西传递给下一代。学生喜欢我,我也喜欢学生。

  逐渐卸下行政职务,何敏娟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原点”。她每天都很忙,在科研和教学任务中忙得时间都不够用,但她在这份充实和激情当中自得其乐,收获自己最期盼的成果。

来源: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