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多层次保护体系 城建档案为保护历史文化建筑护航

30.01.2015  10:28

  上海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1843年开埠至今,各类文化在此交融展现,形成了海纳百川的城市风貌,沉淀着深厚的人文底蕴。

  上海历来十分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实行严格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制度,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保护发展之路,逐步建立起上海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风貌道路和优秀历史建筑“点、线、面”结合的多层次保护体系。其中,优秀历史建筑是中外文化的载体,其认定、保护、修复和宣传,都离不开城建档案。

   利用历史文化建筑的依据

  历史文化建筑包括优秀历史建筑和文物建筑,在认定过程中,需要了解和核实建筑的建造年代、建筑结构和装修特点、建筑设计师和营造商等基础信息,据此判读该建筑的风格特色,制定保护等级和具体保护要求。其利用也必须符合相关保护要求。

  位于虹口区沙泾路10号的老建筑,是原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专设的“宰牲场”。当年,其规模远东最大、卫生条件世界一流、产品销量冠于全国。城建档案馆里的130册各类文字、图片详细地记载着这座“宰牲场”从无到有的全部历程。其宰牲流程的精巧安排、内部空间的恢宏、加工车间“无梁楼盖”的设计,都让人叹为观止。“宰牲场”被列为产业类优秀历史建筑,后来在产业转型发展中迎来了新生,改建成“1933老街坊”创意产业园,历史建筑保护管理部门根据历史图档提出了保护要点和空间利用原则,既保护了建筑的空间结构特色,又满足了新的使用功能要求,现在已是虹口新地标,成为国内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典型案例。

   保护性修缮的原始基础

  由于年代久远和缺少必要的维修保养,上海有许多的优秀历史建筑破损严重,必须借助城建档案来恢复原貌。

  位于南京东路690号的先施大楼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年久失修,损坏较严重,外立面因有过不适当的改造还曾发生过外墙局部饰面坠毁伤人的事故,需尽快对其外墙和屋面进行修复。城建档案馆提供了8卷300多张原始的建筑结构设计资料,成为保护性修复先施大楼第一手资料,使其尽可能恢复建筑风格和历史原貌。

  前两年和平饭店的室内设施改造,业主想恢复塔楼部位原哈同居住的两层空间格局,但谁也讲不清原来是什么样的。后来请档案馆帮助查找,终于查到了原来的扶梯和室内设施格局图纸,据此恢复了原貌。

  此外,还有一些新旧里弄建筑保护性修缮、整治和设施改造,也大量利用了城建档案,如陕西南路153—185号“陕南村”、陕西南路39弄“长乐村”、陕西南路287弄“步高里”等。

  目前上海已公布的优秀历史建筑共有632处,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的认定工作也正在进行,这些优秀历史建筑都是依据城建档案进行认定的。

  (资料提供: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