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娃玩转“小朋友圈”乐此不疲 家长犯头疼

29.09.2016  17:07

  据了解,较低龄学生的微信朋友圈内容也丰富多彩。在一位一年级孩子的微信通信录中,除了家人外,同班同学、课外英语班、钢琴班、练字班上结识的朋友占了绝大多数,他们组成的“小朋友圈”相互点赞、评论,孩子们乐此不疲。

  

  这几天,家住武宁路的王女士遭遇难题。读两年级的儿子小洲强烈要求开一个属于自己的微信账号,还特别激动地说已经跟同学说好了,要互加好友。

  在移动终端网络社交工具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使用微信并不新鲜,但这一低龄化发展趋势,令家长甚至老师也进退两难。同意还是不同意,似乎都有点道理。

   孩子:低龄娃玩转“小朋友圈

  原来,小洲班上,有一男一女两位同学,早早就用上了自己的微信,平时在家相互发语音、文字、有趣的表情;下课休息时,也讨论得兴致勃勃,小洲看得很羡慕。

  其中一位女生的家长陈女士说,孩子6岁时,过年在平板电脑上注册了微信,用来给家里长辈视频拜年,以这种新奇方式博得老人一乐。那以后,自然而然地,她不在家时与孩子交流就通过这一方式。“有时候,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求、老师对题目的讲解和对孩子表现的点评,我也会直接转发给她,这对下班晚的我来说,是一条方便的亲子交流渠道。”陈女士说。另外,随着孩子识字量的提高,她已经可以用拼音、笔画输入法在微信上输入文字,交流之余这也是对生字识记的一种自然练习。

  据了解,较低龄学生的微信朋友圈内容也丰富多彩。在一位一年级孩子的微信通信录中,除了家人外,同班同学、课外英语班、钢琴班、练字班上结识的朋友占了绝大多数,他们组成的“小朋友圈”相互点赞、评论,孩子们乐此不疲。

   教育行家:少儿微社交,并非刚需

  在一些家长鼓励孩子建立自己的微信账号之际,更多家长对此表示担忧,“是不是会影响学习”,成为拒绝的最大原因。

  有意思的是,不少家长“说不”的时候,也遭遇尴尬。“为什么你可以玩,我不能玩?”“你不也整天聊微信吗?”孩子们问得振振有辞。

  教育专家指出,孩子往往是成人世界的镜子,成人的社交方式、习惯,往往激发其模仿要求,由此想法可以理解。

  “但如此低年龄段,微社交并非刚需,”静安区闸北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李莉坦言,一方面,小学学段在校期间,一般不允许学生携带移动电子设备进校,微信显然用不上;另一方面,如在校外,微信确实可以使用,但应该看到,在这个年龄段,孩子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可以说是不完全行为人,对电子设备以及新奇的交流方式,往往缺乏自控能力。比如,他们发了微信后,会一直纠结着“有人回复了吗”,甚至在学习时也牵挂着朋友圈。其实,较低龄孩子如需交流,完全可以有打电话、见面等方式,这样更为直接、高效,家长也更加可控。

   合适时间合适方法“开禁

  业内专家指出,新技术的发展,正在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少儿群体也无法避免。因此,不能简单把孩子与微信隔绝开来,否则越是干预,越可能引发孩子的好奇心,甚至逆反心理。

  “四年级的时候,我们才给孩子用上了自己的微信,不过我们是有限制的,”如今女儿五年级就读的魏军茹女士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社交需求也有所增加,而且班上用微信的越来越多,似乎没有自己的微信账号,孩子就难以融入班级群体,所以全家深思熟路好久,才给她“开禁”。

  不过,魏女士有自己的小技巧——只允许孩子在移动平板和电脑上安装微信客户端,前者仅周五及双休日可用,后者开机关机比较麻烦,使用时间也有限制。“人为设置一些‘障碍’,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自我控制、正确使用,不至于过度投入。”她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