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他们 | 莫夸巾帼学问好 中流击水志图强 记第十三批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特聘研究员储玲玲

29.11.2017  17:58

翻开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储玲玲的履历,你会发现,年轻的她有一颗坚韧顽强的进取心——她是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走出来的博士,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化学系从事过博士后研究。在学术研究上,她和导师一起提出并发展了“氧化三氟甲基化”反应模式,上过美国化学会会刊的封面专题,发表过SCI论文24篇,31岁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国家“青年千人”项目。

虽然国外的科研条件很好,但从长远来看国内发展平台更好,做研究更有成就感。”储玲玲这样回答她结束普林斯顿研究回国的原因。2016年9月,她受聘为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特聘研究员,开始相关研究工作。

作为学者,她在科研道路上从未停歇;作为老师,她带领着学生共同进步。

  (储玲玲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读书改变命运

担任学习委员或团支书,获国家特等奖学金、安徽省品学兼优毕业生、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储玲玲的学研生涯就是一部“学霸”的励志成长史。

读书改变命运”,回首自己的经历,储玲玲常这样勉励自己,也勉励学生。储玲玲从小家境并不富裕,艰苦的生活让她习惯对自己要求严格、规划明晰。自从在高中发现自己在化学方面的特长,她更是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往上走,在本科阶段加倍努力,考研进入中科院学习。

刚读研的时候,我憧憬的是过上体面的生活。现在一路走来,我发现更在意自己每个阶段都有进步。”储玲玲回忆说,研一时与周围同学比,自己起步较低,但她不灰心,天天埋首实验。有时候课题组条件满足不了自己的研究,她就跑去隔壁课题组“”实验。在普林斯顿学习时,储玲玲跟随的是著名有机化学家MacMillan教授,因为导师是国际大牛,课题组汇聚了国际优秀的中青年学者,大家每周都会通过Seminar交流研究进展,压力更大,她更是没日没夜地抓紧科研,提升自己,甚至包括PPT交流技巧,“在组里我们代表的是中国学者,总不能落后。”  

天道酬勤。在多年的学习、研究积累下,储玲玲在有机氟化学、可见光催化等方向的成果开始得到国内外同行认可,并产生国际影响。在导师指导下,博士期间,她创新地提出并发展了的“氧化三氟甲基化”反应模式,作为重要成果刊登在美国化学会会刊的封面专题;博士后期间,成功发展了一系列可见光催化的脱羧官能团化反应,可将从生物肥料简单转化得到的氨基酸等羧酸一步转化为高价值的复杂药物中间体。她已经发表SCI论文24篇,第一作者11篇。储玲玲说,她很幸运,学术上的成长得益于一路指点自己的导师们,他们既是严谨的科学家,又是关爱的师长。

  “做科研磨砺心志

科研工作很辛苦,并不适合所有的人。”储玲玲坦言,来中心工作后,她变得更忙了。几乎天天一早就到中心实验室,一直忙到半夜近零点才回到教师之家休息。定期她会横跨大上海,从松江校区回到暂居在浦东的家。在家里,为了弥补对两个孩子的愧疚,作为母亲的她又全力上岗,投入到与孩子的玩耍交流中……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生活节奏,常让她疲惫得倒头就睡。“哪天我睡不着,就会问自己,今天是不是不够累?”她笑言。即使面对这样的状态,她说,再累也得坚持,现在是特殊时期,孩子小,需要照顾;实验室正处于起步阶段,也要全力推进;学生既然进了自己的课题组,更要全力负责。

回国一年多,在被问及有何感受愿与海归学者分享时,储玲玲说,关键在于“要调整好心态”。国内科研氛围整体不断好转,有些科研相关服务也在提升完善中,但具体到不同平台,还是各有特色。面对回国后的科研发展选择,一开始储玲玲也很着急,但发现急也没有用,还是要调整好心态,脚踏实地,做自己能做的。包括在国外,大部分青年学者是跟随导师做,如今开始需要独挡一面,组建课题组、指导学生实验、申报项目、购置设备,包括财务报销等事无巨细都要考虑,如何克服每天大大小小的困难,实际都是在磨砺心志。

有学校的大力支持,相信一切会越来越好!”对未来,储玲玲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中心在积极搭建跨学科平台”,她认同中心主任程正迪院士的观点——学科的希望在于学科交叉。她表示,会立足学科交叉,寻求合作,努力探索低维材料的相关研究。

  “希望学生每天都有进步

我还有不少压力来自学生。”储玲玲来到东华大学后,带教了1名博士和3名硕士。“我得对他们负责”,储玲玲说,见学生时她会首先申明“过来不会轻松”。她的学生在谈及这一年的学习感受时也深以为然。

严谨是科学研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品质。博士生杨骏举了个例子,做实验时出于安全考虑,要保持通风橱在脖子以下位置,“刚开始有些不适应,但现在已经习惯了严谨的实验方式。”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反思才是成功之母”,杨骏说这是他这一年跟随储老师做实验的心得之一。高效是一支优秀研究团队必备的要素,用一位同事的方言说,储老师工作起来总是“嘎嘣利落脆”,就连清洗实验用瓶,都会结合经验教学生用更高效的方法操作,节省了一倍时间。

在留学的3年时间里,储玲玲注意到国内外教学细节的诸多不同。比如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每两周就会举办一次组内辩论,既交流学术,也锻炼口才。有些学生认为这样有些“浪费时间”,但储玲玲觉得这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帮助很大,坚持在组内推广。

教与学日久,在储玲玲的带领下,学生们的视野变得更广,眼界逐渐提升。“以前只看中文期刊,现在和储老师交流多了,讨论的大都是顶尖国际学术期刊内容。”硕士生龙天宇说,在储老师的影响下,本打算硕士毕业进企业的他已决定选择硕博连读,“遇到了好老师,我想珍惜。

值得一提的是,储玲玲老师始终坚持以宽厚包容的心态培养研究生,对学生在学科基础和实验经验等方面的储备要求比较宽容。她很赞同“因材施教”的观点,认为教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她会花1-3个月的时间手把手地教学生做实验,甚至做PPT,要求学生无论何时都要展示出一个年轻学者的专业性。这样的大学教师正是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

如今,在储玲玲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常常是早上8点半来晚上10点半回,吃饭的时候也不忘讨论实验,实验操作更是从“茫然无措”,到“有模有样”,再到“一板一眼”。储玲玲对程正迪先生常提及的“带学生是希望学生超过自己”也颇有共鸣,她言谈中透露着欣慰,“他们很勤奋努力,每天都在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