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从“零排放”开始

12.09.2014  10:16

新闻中心讯 日前,在复旦大学本科学生生活园区,一场科学实验式的教育实践正在展开。手拿“碳汇存折”、腰佩计步器、留存单面纸、垃圾分类收集成为了参与实践活动学生的基本特征。

近两年,复旦大学学生生活园区将打造“低碳园区”作为一项中心工作狠抓落实。在学校及总务处等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生生活园区大力推进低碳节能教育活动的开展,并取得了显著效果。2012年,园区建立“低碳公益站”,2013年开始推进“零排放”寝室创建活动,2014年建立校园低碳生活科学量表。行之有效的措施辅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得低碳节能的宣传落到了实处,并形成了持续推进的动力。

低碳公益站位于学生生活园区,由学生志愿团队来进行日常管理。低碳公益站在日常开展“低碳回收站”、“绿植换换换”、“单面纸”回收打印等活动。每个宿舍楼都在日常开展废旧报纸和饮料瓶的回收工作,一方面,由此让学生逐步形成垃圾分类的观念,另一方面,也让“低碳”实践的参与变得十分简单便捷。由此学校建立了“低碳公益基金”,推广公益精神,学生们在寝室楼里将垃圾分类回收后变卖所得的款项将悉数计入基金。通过这个基金,同学们可以将自己践行低碳理念所得的资金投入公益事业。同学们经过计算,只要回收5000个饮料瓶就可以资助山区的孩子上学一年,而他们自己也被此鼓舞。宣传活动的长期开展,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的习惯,每个月,低碳公益站都能回收单面纸千余张,而拿着单面纸前来打印的同学也络绎不绝。

在推广低碳习惯的同时,低碳公益站推出了一个整合性的概念:“零排放寝室”。对于每个寝室来说,“零排放”也成为了一个具体的目标。每位同学的一日三餐,衣食住行等等活动都会不可避免的排放出一定量的二氧化碳,简称“碳排放”。大部分同学对此并没有概念,因此,低碳公益站依托学校平台制作了个人碳排放计算器,能让同学们简单地动动鼠标就能知道自己一天有多少“碳排放”,从而对于低碳生活的方式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认识。在自己的“碳汇存折”上写写画画也成为了不少学生的新“功课”。第一期参与“零排放”寝室创建的学生只节电一项就比对照组下降了25%。在第二期活动开展时,学校又做了进一步调整,将校园寝室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具体化为一些“控制变量”,让学生自己来选择因人而异的“生活方式”,进而在更多学生中推广低碳理念。经过对照实验,参与创建活动的寝室的用电量原本高于对照组,但经过“自我约束”,用电量平均下降了1/3,全部低于对照组的寝室。

低碳是一种生活方式,囊括了各个方面的内容,为了更加全面地打造“低碳生活”。学校还推出了“7天养成一个习惯”的习惯养成计划,培养大家低碳出行,单面纸回收,垃圾分类,绿色植物养护等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更是让大家在一个个有趣的活动中抵消自己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从而让“零排放”的目标不仅依靠节流,也能通过开源来更好地实现。学生可以通过积累“碳汇”兑换计步器,而“日行万步”则可以兑换相应的积分、绿植或是其他环保实践奖品。

去年11月,在学校总务处的支持下,所有“零排放”寝室原有的日光灯都被置换为节能灯。南区学生活动中心门前还建立起了“低碳花园”。学生们养护的绿植可以在这里进行展示、义卖。学校树立“绿色生活”的典型来以点带面,同时,也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低碳”实践中来。

高校作为教书育人之地,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思想引领、科技支撑、典型示范的社会功能。复旦大学以生活为课堂,倡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厉行节约,低碳环保,使得“绿色生活”的理念内化为学生的普遍认知,并进而使之成为社会风向的引领者。复旦大学低碳公益站荣获“上海高校学生公寓2011-2012年度十大特色(亮点)”称号;复旦大学学生生活园区成为了第一批“上海市民低碳行动践行单位”,随着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复旦大学的校园低碳工作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会引领更多的复旦学子在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享受低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