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团"卷土重来 沪旅行社:拼价格不如拼品质

11.11.2014  07:41

  东方网11月11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去年十一起,随着新旅游法实施,饱受诟病的“低价团”、“零负团”一时间没了踪影。一年过去了,零负团是否真的退出江湖,旅行社是否不再带游客到购物点消费?本报调查发现,事实上,各种“零负团”、“购物团”已悄然卷土重来。

  在业内人士看来,“低价团”之所以重现,除了为刺激那些“对价格敏感的游客”外,也因为不少旅行社认为《旅游法》风声已过,开始铤而走险。专家称,出现这种情况,消费者也应该负一半责任。而沪上不少旅行社表示,与其拼低价,不如竞争服务品质,引导旅游者健康出行。

   每个购物点参观时间至少40分钟

  一年前,人人都在议论,新《旅游法》出台之后,购物点骤减,甚至成为大部分旅行社不敢触碰的雷区。然而,一年后低价团又渐渐重出江湖,随之而来还有购物点。近日,笔者注意到,除了超低价的云南游、四川游等国内游充斥旅游市场,韩国、泰国等千元左右的出境游也成了购物点密集的“重灾区”。

  以韩国游为例,在“去哪儿网”搜索可发现,首尔、济州岛产品价格均在1500元左右。其中,一款号称“市场价8999元,现价低至1699元”的济州岛5天4晚跟团游人气颇为高涨。  据了解,1699元的报价包含往返机票(含税),4晚酒店住宿,行程用餐及专车,比自订价格便宜至少一半。不过,再细细一瞧,除了将进入新罗、乐天等大型免税店以外,行程单上还依次列出了高丽人参展厅、护肝宝研发中心、时尚化妆品免税店、土特产超市等购物点。客服人员介绍称,每个购物点的参观时间至少40分钟。

  查询携程、同程、上海国旅等旅行社同等价位的相关线路,高丽人参、护肝宝等4个购物点也赫然在列。其中,上海国旅工作人员称所有购物场所均有资质,面向当地人开放,并承诺不要求强制消费;而携程客服则表示,要想避开这些购物点,恐怕团费得再涨1000元。  同样,人妖歌舞表演、珠宝中心等也成了大多数泰国低价团自费、购物的必经之处。

   护肝宝价格比市场高出10倍

  那么,这些旅游线路安排的购物点究竟是不是向当地人开放,是否正规?采访中,在韩国居住了5年的陈小姐明确告诉笔者,国内旅行团所前往的护肝宝专卖店,价格比市场要高出10至18倍,是专宰游客的“黑店”。

  “我曾去过一次位于首尔西大门区的一家护肝产品专卖店,里面的品牌从没听过,产品写的也都是中文,摆明了就是宰游客的。”陈小姐表示,当时店外停满了旅游大巴,店内挤满了中国游客,大家正在导游游说下纷纷采购。陈小姐注意到,非游客购买店内产品还不能退税。

  “其实,护肝宝的成分是枳根茶,这个在韩国是很常见的醒酒茶,对身体有益,并没有治病的奇效。但在店里,枳根茶被宣传成护肝的珍贵药材,一两瓶动辄上千,价格高得离谱。”陈小姐表示,她向韩国朋友打听了下,这种的护肝宝专卖店共有五家,分布于首尔、济州岛等地,都是中国旅行社的香饽饽,本地人从不前往。

  笔者了解到,就在10月28日,韩国媒体曾曝光,这些专门针对游客的护肝宝专卖店从去年2月开始营业,产品价格5万韩元,实际售价高达90万。经警方调查,其中50%-60%的收益都分给了导游和旅行社。

  另外,也有不少游客反映,化妆品店里的品牌闻所未闻,土特产里的海苔也要近百元一包,价格惊人。

   软硬兼施“强制”购物手段多

  据了解,取消强制购物、无加点、无自费,不允许旅行社获取回扣等,是新《旅游法》中最大的亮点。然而,一些游客反映,在实际旅行中,不少导游仍变着法子将游客“拐进”购物点,“强制”大家购物花钱。

  “我们购物没达标,导游发火了,索性停车不走了。”方小姐称,今年10月,她和同事一起去济州岛时,就被导游和韩国地接一起带到了护肝宝店。当时,导游明确表示购物与她的业绩挂钩,但因产品价格太高,团内无人购买。“导游百般游说,我们还是没买,最后上车的时候她说大巴坏了,不能开,就晾着我们。”方小姐说,虽然导游的确没有强制游客购物,但全车人的心情都被破坏了。

  不能进入指定的购物点,饭后“顺路”逛一逛怎么样?陈先生10月初报了五天的巴厘岛半自助游纯玩团,期间就经历了两次类似的“擦边球”。

  “第二天午餐时,把我们带到一处自助餐厅,告诉我们吃完饭必须去楼下的咖啡工厂参观参观,明明行程中没有列出这个购物点。第五天午餐后,又让我们顺便看一看楼下的土特产店。”陈先生表示,两次的临时购物,耽误了大家不少时间。

  刚刚从敦煌旅游回来的市民郭小姐告诉笔者,虽然她的旅途中没有增加购物点,但导游仍然从食物上找到了突破口。“在月牙泉风景区时,他把我们都带去了一家价格颇高的自费饭店,称要试试骆驼峰、驼掌等新鲜菜。”郭小姐无奈表示,明知道价格贵,但大家也没办法,只能当作尝鲜。

  “对于有钱的游客,狠宰,对于年纪大的游客呢,就打亲情牌。”采访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导游透露,这是行业内的潜规则。

   常用三招来包装购物点

  “可以说,即使《旅游法》出台后,现在的旅游市场上仍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团是零负团。”国内著名旅游专家刘思敏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低价团”之所以重出江湖,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旅行社认为“风声已过”,但更大的原因是为了吸引对团费敏感的游客。因此,出现这种局面,旅行社和旅游者都要承担责任。

  “刚开始时,很多旅行社一个购物点都不安排了,一些游客反而不满意。现在,一些旅行社摸清了门道,开始打起了擦边球。”刘思敏介绍,据他所知,旅行社常用的招数有三个,一个是把购物点包装成景点,如民俗村等,其次是重点推荐自费旅游,第三就是让游客花钱去自费餐厅。

  不过,对于这种局面的出现,刘思敏称旅行社和旅游者双方都需要承担责任。

  “《旅游法》刚出台的时候,很多线路价格飙升,团队客人一下子就减少了,旅行社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压力。”刘思敏表示,国内市场中,的确存在一大部分游客对直观的价格非常敏感,宁愿追求低价游,也不愿意花高一些的价格旅游,正因这种需求,低价团才会屡禁不止。

  “低价团大多是要靠购物和自费项目盈利的,这就意味着容易出现‘黑’导游,容易发生强制消费。所以,要消灭低价团,旅游者也需要扭转自己的观念,主动对低价团说‘不’。”刘思敏表示。

   旅行社:拼价格不如拼品质

  另一方面,沪上部分旅行社表示,低价团只能谋求眼前利益,从长远角度来看,提升服务质量、比拼旅游本身的内涵才是上策。

  “低价团的确存在,对一些游客群体来说,也的确具有吸引力。但新《旅游法》倡导的是一种新型、以服务为主导的旅游理念。因此,旅行社也应该有长远考量,拼价格还不如拼品质。”大通旅行社相关负责人何一伟表示,自新《旅游法》出台后,他们除了重点挖掘制定主题化的特色线路,还特别安排了专人下社区、办展会,在推广线路时,明确告知游客具体行程内容、亮点。

  “如果不拿出具体产品,单论价格,肯定是低价更吸引人。但当我们把工作更细致化、更注重推介旅游内容时,一些游客的目光就从价格转移到旅游本身内涵上来了。”何一伟称,今年国庆期间,境内团队游客数量较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30%,这意味着不少游客的观念已经改变。

  另外,谈及旅游途中不可避免的“购物”话题,不少旅行社表示,购物点并非“雷区”,但应根据旅游地的情况与游客需求进行安排。

  “购物是旅行的一部分,‘一刀切’肯定是矫枉过正。”业内人士表示,旅行社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与游客需求,在双方都知情、自愿的情况下,安排透明化的购物点,并且,绝不让购物与导游业绩挂钩。这就能将过去无序的旅游购物环境变得有序,也能提高旅游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