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珠算重回大学课堂 阔别“立信”二十余载再传承

12.01.2015  22:50

  东方网1月12日消息:1+2+3+4+5+6……,噼里啪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金融学专业大二学生晁嘉豪正专注地拨着算盘。近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开设珠算培训班,这门传统技艺重回阔别二十余载的大学课堂。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逐渐取代传统手工方式,带来会计工作的现代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珠算重回大学课堂是否有必要?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在高校里是否能有生命力?

   退休教师重回讲台

  去年上海立信推出“博古通今会意人生”会计文化传播活动,其中通过文化巡展和珠算培训班来传播珠算非遗文化。

  曾经,传统珠算是进账重要计算方式,也是会计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上世纪80年代,学校开设珠算课程,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珠算不及格甚至不能拿毕业证书。立信中国会计博物馆里专门有一片关于珠算的展区,一把135档超长算盘来自日本赤塚学园,两校通过珠算联谊,一同组织珠算比赛。

  为了传播珠算非遗文化,学校试着将珠算重新引进大学课堂,让“90后”大学生们切身感受这项传统技艺。不过,现在的老师早就不会打算盘了,校方只得请老教师“出山”。

  据了解,今年已经73岁的潘善甫老师于1986年应聘珠算教师进入立信教书,珠算最盛行的时候他每周要上33节珠算课。然而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珠算逐渐淡出校园。从最初每个学生上两年珠算课,到一年、一学期、一学期单双周,潘老师退休时珠算课早就不是必修课了。

  重回阔别二十余载的珠算课堂,潘老师有喜有忧:喜的是有机会将珠算文化和技艺传承下去;忧的是没有学分压力,学生是否喜欢、能否学会珠算。

   入门”培训广受欢迎

  因为担心珠算培训班无人问津,学校通过会计文化推广社团微信推送办班信息来召集学员。没想到,不到两周就有百名学生报名。学校按“先来后到”的顺序先为前40名学生开办首批试点班,今后再陆续开班让更多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学习。

  从框、梁、档等算盘构造,到指法、算法、操练方法,从加法开始讲到乘除法甚至小数点、多位数乘法,潘善甫老师“改良”曾经的教学进度,用最简单的方式在6次课程里带领学生“入门”。

  原本只是想来粗浅了解被大家淡忘的传统文化,真正拨珠计算却发现十分有趣。

  90分钟的课,晁嘉豪完全没有开小差。他说:“多位数的加减乘除,在算盘上有着与平时计算不同的思路,例如珠算不用从个位开始一次次逢十进一,而是从最高位开始运算。心算与算盘上手的配合拨动,加数与被加数拨出来,结果也拨出来了,清晰了然,一切好像水到渠成。

  首批培训班的学生虽然算得慢,学得倒也津津有味。经贸专业的詹欣蓉课后回到寝室也会拿起算盘练习一下,生活中的一些小账目也随手在算盘上计算。同寝室的室友看见了,觉得好奇有趣,也想跟着学学。

   重回大学是否必要

  2013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珠算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4月,财政部修订了国家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新增珠算内容,涉及珠算起源、算盘种类、指法、算法、查错法等。

  在此背景下,珠算是否有必要?又如何重回高校课堂?

  潘善甫认为珠算能够“启智”:“一些小学、幼教引入珠算锻炼孩子心算能力;而对于财会专业人才,这项技能一样用得到。珠算需要手脑并用,多位数加减乘除都能用到,打法多种。相比计算器,珠算计算过程更清晰,输入和计算更准确,熟练之后甚至比计算器还快。

  晁嘉豪甚至觉得,珠算可以被列为学校必修课程,通过更长的课时、适当的压力,让更多学生了解珠算、掌握这项技能。“越来越多的人依赖计算器,慢慢变成了只会按键不会思考的‘植物人’。而珠算的每一次拨动都是手与脑的锻炼,整个过程中的高度专注也是久违的。”不过,詹欣蓉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她觉得,珠算采用选修课的形式会更加灵活。

  不过,无论选修还是必修,谁来教是个问题。潘老师年事已高,担心珠算执教后继无人。目前,立信校方正在酝酿寻找有兴趣的青年教师成为珠算传承人,让更多学生了解这一非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