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伟人足迹,追忆革命情怀 ——复旦大学研究生会赴四川广安开展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实践活动

29.08.2014  15:52

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同志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市协兴镇牌坊村,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大部分时光。恰逢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为了追忆伟人的成长历程,用伟人的精神感染当代青年,暑假期间,党委研工部组织研究生骨干20余名赴广安开展“寻访伟人足迹,追忆革命情怀”的实践活动。

实践队员们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经过二十多个小时的车程,终于抵达广安。一出火车站立刻就能感受到当地纪念小平同志的浓厚氛围,车站对面的广场中央竖立着硕大的小平图像:小平同志慈祥的面容,亲切地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招手。一路走过去,广安市的大街小巷到处也都悬挂着“感恩小平 我为小平家乡发展作贡献”的宣传标语,充分体现了小平家乡人民的豪情。经过前期调研,实践队精心选取了邓小平故居、牌坊村、翰林院子、邓小平图书馆等几处具有代表性的纪念地开展实践。

当日上午,实践队不顾旅途疲乏,稍事休整后即前往最具代表性的纪念地——邓小平故里。在小平故里管理局杨主任的陪同下,参观了邓小平故居。同学们重走小平少年住过的简陋居室、农具屋、织布室、横堂屋、饭厅等地,望着眼前的荷塘,被导游讲述的小平少年时荷塘洗墨的故事深深吸引,脑海里浮现一幅幅小平帮妈妈分担农活家务的画面。想到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远见卓识,眼前的点滴更使我们相信优秀的品格特征生发于性,寓成于行。

当地几乎人尽皆知的神道碑故事,显露出小平敢闯敢干的气魄。神道碑是清嘉庆年间,朝廷为表彰邓小平先祖邓时敏的功德而赐造的,碑高约5米,竖立在赑屃的脊背上。据说当时大人们均不准小孩子爬到上面玩耍,怕惹恼了神灵,招来灾祸。但邓小平偏不信,他对小伙伴们说:“一个石头乌龟有那么大本事吗?我不信,我要爬上去试试。”于是,他成了牌坊村第一个爬到神道碑上的孩子。应该说,这种“不信邪”的精神正是小平同志性格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难得的部分,正是这种精神使小平同志经受住了数次重大的挫折,并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坚决果断地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管理局还特地允许实践队员进入正在修缮中的邓小平陈列馆,陈列馆以专题的形式,丰富翔实的图片、文物以及档案文献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邓小平同志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其中,不乏一些有关邓小平早年的史料。从史料中可以看到,小平同志出生的年代,正值四川爆发保路运动,保路运动使人民觉醒,从此进步的思想广泛传播,这一时代背景对少年邓小平的影响是巨大的。对小平同志影响巨大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小平同志的母亲,由于父亲常年在外谋事,母亲操持了家庭,以一个四川妇女的勤劳善良深深影响了少年小平。此外,巴蜀文化也培育了伟人的性格。小平同志伟大的一生中有许多的名言,其中非常著名的“白猫黑猫论”就是四川农村的一句谚语,体现了四川人务实的做事原则。实践队还对管理局以及牌坊村的老党员进行了访谈,对于小平同志早年的经历以及广安市的发展有了更多的了解。

翌日上午,实践队来到邓小平图书馆,馆舍负责人林老师带领队员参阅了大量珍贵文献。我们从邓小平的文献资料库里看到,他的很多语录大多是实实在在的谈话。平实的语言风格,传达出小平的性格,也反映出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鲜明立场,简明而平实。正如他那句朴素而真情的话语:“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故里的负责同志表示组织青年学生寻访伟人足迹,重温伟人事迹,是怀念伟人的有效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更能增强当代青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认同感和责任意识。实践队在重走小平故里的过程中,从少年邓小平身上看到了一个伟大革命者的成长历程。少年邓小平家境殷实,本可以在当地过着富裕的生活,可是15岁的他毅然走出广安,赴法留学,接受先进的思想,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革命者,成为改变了中国历史的伟人。小平同志的早年经历告诉我们当代青年,青年人不应该安于现状,而应有长远的目光,只有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民族发展的洪流之中,才能够成就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