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这3件国宝出镜 上海博物馆馆长:最重量级、最有吸引力、最能讲故事

28.11.2017  12:01

  每一个博物馆都有上万件珍贵藏品,要选哪几件文物登上《国家宝藏》,才能承载一方土地的文化内核,解读其后的中华文明,对于节目组与博物馆而言是精中选精的难题。在宣传片发布后,网上兴起一阵猜“国宝”热。上博所选择的3件国宝也成了上海观众关心的话题。此前,上海博物馆馆长一直守口如瓶,希望把悬念留到最后一刻。

  上海博物馆最终选择的三件国宝大克鼎、商鞅方升和缂丝莲塘乳鸭图可谓既在意料之中,又有惊喜。其中,大克鼎是青铜转变期的典型代表,清朝末年就跟大盂鼎、毛公鼎并称“海内三宝”,也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大克鼎有290个字铭文,记录了鼎的主人是一位西周的膳夫(宫廷厨师长),名叫“”,除了大克鼎以外,还有小克鼎七件,用来盛放肉食等祭祀品。克作为膳夫,却享有诸侯级别使用的规格,可以确认在当时他极受周王重用,是位重臣。大克鼎的发现、捐赠和入藏上博的背后也有故事,这些都将在《国家宝藏》中有所体现。

  商鞅方升作为战国时秦国标准计量器,具有极高史料价值。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左壁刻:“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孝公“十年,卫鞅为大良造”。铭文中的“十八年”,即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此器是商鞅任“大良造”时所颁发的标准量器。方升底部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证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以商鞅所规定的制度和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作为量器,它200毫升的容积是商鞅统一度量衡所规定的标准“1升”。它作为商鞅变法的历史见证,成为我国禁止出境的重要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