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他探索一生,对新闻史提供新思路

09.03.2016  14:49

3月6日上午8时23分,去年刚刚获得首届新闻传播学会奖“终身成就奖”的新闻史学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宁树藩在上海逝世,享年95岁。

3月7日,早报记者采访了几位相关的学者。除了对其学术贡献的肯定外,他们对于宁树藩的一致印象就是他是一位纯粹的学者,一直都在孜孜不倦地思考着,正如其在一篇后记中所言:“此生不息,探索不止”。

半路出家,一生探索

宁树藩于1920年生于安徽青阳,1941年进入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外文系,后转入广东坪石中山大学外文系。1946年毕业后回到安徽在中学任教,曾担任《徽州日报》副刊《文艺之家》主编。

1949年,宁树藩来到刚解放不久的上海,进入华东革命大学学习。1950年入复旦大学执教,从事中国近代革命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55年入复旦大学新闻系,从事中国新闻史教学与研究工作,1986年被评定为博士生导师,历任复旦大学图书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资料室主任、《新闻大学》编委,曾任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等职。合作编著中国第一部新闻学辞书《新闻学词典》和《新闻学基础》,是《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多卷本)的副主编和该著作现代卷主编,《新闻学大辞典》副主编。

和很多老一辈学人相似,宁树藩进入新闻学领域也是半路出家。当时他在复旦大学教授政治课,在一次课上,他请新闻系系主任王中作报告。报告结束后俩人聊天,宁树藩给王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就说新闻系缺乏从事现代新闻史方面的老师,想请他过去。就这样,宁树藩走上了新闻史研究的道路。

在刚进入新闻系一年后,宁树藩就写出了相当有专业水准的论文,发表在《复旦学报》上,并得到了学界前辈的注意。此后,宁树藩参与编写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闻事业史》以及《辞海》中国新闻史条目的撰写。

改革开放以后,在思想解放的历史背景下,宁树藩不断对新闻理论进行探索,先后提出“新闻是信息”、“新闻史研究的本体意识”等学术观念。这一系列的想法,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黄旦看来,“可以说对新闻史书写提出了新的思路,对打破原有的学术路径、推动学术研究变革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将史料与思想性融合,为新闻史提供新思路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良荣则称获知这一消息后非常难过,他在接受《上海观察》采访时表示:“老师的长者风度和学术追求,我永远都记得。我在复旦新闻学院的导师是王中先生,但由于我的论文方向是报刊文体,偏向新闻史,而王先生主要领域是新闻理论,所以在读硕士的3年间,宁教授对我的指导良多。可以说,我的第一篇文章《中国报刊文体发展概要》,十几万字,都是宁老师一点一点把着手教我写的。”对于李良荣来说,宁树藩亦是他年轻时的恩师,他对《上海观察》记者回忆自己的学生时光时说:“那时初稿交给宁老师,前三章全部被推翻,再与我细细讲,重新写来后,再讲,再改,第三稿、第四稿……”

除了对自己的提携帮助,李良荣认为宁树藩的观点、新闻史研究,将史料与思想性融合在一起,以独道的观点重新发掘新闻发展规律,重新评价新闻发展过程,为新闻史研究翻开了新的一页。

“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去年中秋节前,老师生病住院,耳朵已听不太清楚了,戴着助听器,表达也困难,可还是翻出两篇文章,与我讨论……没想到,那会是与先生的最后一次对谈。”李良荣对《上海观察》的记者回忆称他依然记得,在新媒体狂飙的时代,他的老师担忧的是学界、社会对新媒体可能存在的弊端和影响,准备不够充分。

1997年退休后,宁树藩虽然结束了教学生涯,但是学术研究思考并未停歇。比如2009年,他在做一个叫“中国革命根据地报纸分布研究”的课题,就花了大量功夫调查根据地到底出了多少报纸,为什么400多种里江西占了200种。当时他已届89岁高龄了,眼睛不行,需要借助放大镜来看,但仍然不肯停下思考和探索。

纯粹的学者,学术就是生活的全部

因为本身对自己要求近乎严苛,加上坚持手写,所以宁树藩做起研究来很慢,和现在动辄著作等身的学者相比,显得著述不丰。但在中国新闻史学会前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看来,这正是老一辈学人的风格,“老爷子是真正的纯粹的学者。”

复旦新闻学院副院长张涛甫说想到宁教授,脑海里却是一件小事:“我们第一次在系里见面时,我在他面前是个年轻的小辈,我自我介绍后宁老马上说读过我的文章。作为当时已经年近八十的前辈,他能这样关注年轻人的文章,让人很感动。”因为都来自安徽,他说宁老见到他还常说“你也是安徽人”。

“宁先生是很容易亲近的人,只要学生告诉他说喜欢学术、愿意做学术,他就兴高采烈,要是告诉他想做新闻史,他更是高兴得不得了,觉得你是大大的好人。”作为弟子,黄旦看到了宁树藩最真实的一面,“去他家,就是聊学术,从来没有家长里短。做学者就是他生活的方式。”

宁树藩从1955年进入复旦大学后就一直在新闻史和新闻理论领域探索不止,并努力将国内学术与国际学术研究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