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研到创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28.07.2016  16:35
  华东理工大学中德工学院2015级学生李嘉晖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多重身份:SCI期刊上多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从高三到如今,发表文章的影响因子累积达到10.18;第29届化学学会学术年会分会场口头报告人;IUPAC(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RSC(英国皇家化学会)等国际学会会员;科技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这是李嘉晖的人生信条,也是他在各项繁杂事务间依旧能够脚踏实地的秘诀。
   点起科研的小火苗
  高二时通过“中学生英才计划”,李嘉晖第一次接触到了科研,得到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院士、复旦大学物理系侯晓远教授等学术大家的指导,由此开启了自己的科研之路。
  11次拒稿,20多次论文修改,从囿于高中生的尴尬身份到作为通讯作者从容地和学术期刊的主编进行申诉,历时1年多,李嘉晖的论文最终刊登在了材料科学领域的SCI期刊《材料与设计》上,影响因子达3.997。正是这次科研经历,点亮了李嘉晖的人生目标。
  “从高中开始,有时候,做实验会守到凌晨4点,回到寝室洗把脸,又要去教室上课。”“从实验到论文发表,是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在学术中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下一个目标的定位也变得明确。当然,最重要的是,科研磨砺了我的意志品质。”就在这样不断重复的日子里,李嘉晖获得了科研人应有的坚持。而现在,他正努力把这种精神迁移到更多的方面。
   用更好来要求自己
  2015年12月,李嘉晖和他的团队参加了“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并获得了校内比赛的金奖和上海市比赛的铜奖。他的创业项目将目标锁定在实现石墨烯衍生产品的产学研一体化,而他本人则是这个科技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导师贺晓鹏对他印象深刻:“在准备创业计划书的过程中,李嘉晖能很快理解项目的创新点并扩展出自己的思路,短时间内便能将科研项目书以偏重商业化的模式成稿,且水准很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王辉教授也高度评价了他的创业项目,并帮助联系投资人进行产品孵化、推广。
  李嘉晖的创业伙伴牛永健回忆说,在筹备创业项目时,恰逢期中考试周,当时,大家的考试任务很重,同时又要报送比赛材料。最后阶段,李嘉晖带领伙伴们在72小时之内完成了计划书的统筹整理,其间只休息了半小时。
  之所以如此重视这个创业项目,是因为李嘉晖看到了产学研技术推广的重要责任:“我们利用石墨烯荧光分子探针技术制作的生物试剂盒,虽然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但是,让高精尖技术走向生活,真正惠及老百姓,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
   走在不断求索的路上
  年纪轻轻就取得骄人的成绩,这让还是大一学生的李嘉晖受到更多的瞩目。例如,就在不久前,他还作为科研新秀,受邀参加了了上海科技活动周特别节目《科学+说》的录制。“我清楚科研人需要专注于学术研究,但是也希望通过传递更多的信息,让大家更了解科研,让科普工作得到推进,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光环。”对于所谓的“年少成名”,李嘉晖有不一样的解读:“我不觉得自己是仲永,我所有的也不是天赋,而是勤奋。
  在一同参加创业项目的黄俊侨眼中,李嘉晖是个“聪明而极度勤奋,自律且极度刻苦,骄傲又极度执着”的人。即使取得了旁人眼中不可企及的成就,对他而言,也只是“走在不断求索的路上”。
  对于未来,李嘉晖有自己的畅想。对化学生物等交叉学科兴趣浓厚的他,希望将来能够在这些领域有所建树。另一方面,他也正在努力为初创公司的发展添砖加瓦,希望能够实现加速产学研转化的理想。“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李嘉晖选择尼采的名言,来阐释自己正在走的路。(作者 陶婷婷 高杨) 【来源】上海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