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克莱默夫妇到“史密斯夫妇”

22.09.2016  10:03

  1979年,由达斯汀·霍夫曼和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的《克莱默夫妇》在美国上映。片中的克莱默先生是个工作狂,妻儿对他来说更像是一种生活标配。在家相夫教子的克莱默太太忍无可忍离家出走,克莱默先生只得从头学起,摸爬滚打地过起了又当爹又当妈的日子。一年多以后,已经成为设计师的克莱默太太回到纽约,跟前夫上法庭打官司,争夺儿子的抚养权。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正值美国女性解放运动的尾声,因为对男女平等、女性独立的关注,这部现在看来在剧情上乏善可陈的《克莱默夫妇》,当年却是横扫奥斯卡的现象级影片。在法庭上,面对对方律师“一个母亲居然狠心抛下孩子离家出走,她怎么可能做一个好妈妈”的嘲讽,克莱默太太回答说,她必须先找到自我价值,才有信心做一个好妈妈,而她现在已经找到了。毫不夸张地说,在当时几乎所有影视剧作品中的女性都是家庭主妇的美国,克莱默太太所展现出来的“当代新女性”形象,为很多美国女性提供了走出家门、走向职场的榜样力量。

  三十多年过去,“克莱默太太”们的银幕形象,一直在朝她们理想的方向迈进。终于,在2005年上映的《史密斯夫妇》中达到一个巅峰。片中的史密斯太太从一开始就与丈夫势均力敌、旗鼓相当;她有一手好功夫,同时却不会做饭;她与丈夫相爱,同时却保有各自的秘密事业;她压根儿就不用费心找寻,而深知自我价值所在——史密斯先生有的,史密斯太太都有;他们紧密相依,却又各自独立。

  美国影视剧中从克莱默夫妇到史密斯夫妇的转变,从某种角度来说,可以概括过去几十年中整个美国社会在家庭观念、两性观念、亲子观念上的变迁。以前的克莱默太太们寻找自我被视为先锋前卫或者多此一举,而在现在的史密斯太太们看来,寻找自我,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儿么,所以就有了安吉丽娜·朱莉、维多利亚·贝克汉姆等新式女性偶像的不断涌现。

  以前的克莱默先生们除了工作就是工作,回到家啥事也不干,而现在最流行的史密斯先生形象,已经是会进厨房做饭、会拖着娃出街的布拉德·皮特、大卫·贝克哈姆了。在这诸多变迁当中,只有两点是更加被强化的——其一,当然是对“自我价值”的愈加重视;其二,就是对孩子的保护。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这种变迁,当现实版的“史密斯夫妇”——因该片定情的两位主演安吉丽娜·朱莉和布拉德·皮特宣告分手,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或者感时伤怀的呢?更何况,人家的分手来得冷静理智,没有在网上隔空对骂,没有谁卷走谁的钱,更没有把孩子推出来做挡箭牌,比起国内一些闹得鸡飞狗跳的明星离婚纠纷,来得漂亮多了。

  我毫不意外,在过去的一天当中,这则分手消息能贡献出很多10万+的公号文。但在追问人家的分手原因、历数人家的往日情史之外,如果说安吉丽娜·朱莉和布拉德·皮特给中国网友带来什么更具现实意义的课题,或许就是再次提醒我们,这种漂亮的、“史密斯夫妇”式的离婚,其实是一种“综合实力”的展示;这是婚变前的“克莱默夫妇”们还无法理解的生活选择。比如我们很难相信他们居然只是因为教育观念产生冲突就去办离婚,而是倾向于认为,在这种“冠冕堂皇”的离婚理由背后,一定还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理由,哪怕是一方出轨,或者一方不能忍受另一方的强悍,都比现在这个理由来得有说服力。

  但是,我们不知道自己在这么揣测的同时,恰恰说明,我们自己正是这样的人啊。我们认为教育观念冲突对婚姻的影响程度,怎么能比一方出轨来得严重呢?但如果你真的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你认为教育观念同时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个离婚理由,是不是就显得不是那么莫名奇妙了?事关孩子,不可小视。

  在这些讨论当中,还有最值得警醒的一点就是,有些人,甚至是很多人,在评论他人的感情或婚姻变故的时候,都清楚明白得俨然“史密斯夫妇”;一旦放进现实生活,其实还停留在克莱默夫妇的阶段——你敢扪心自问一下吗?

来源: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