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今夏或打破"新世纪最晚高温日"纪录

15.07.2015  17:54

              台风吹走梅雨,申城立即开始“发热”。但“发热”并不代表“炎热”。

  随着前昨两天冲击高温线失败,上海气温今起将逐渐回落,周末最高温预计跌回“2”字头。这也意味着,今年夏天上海或许能打破去年“新世纪最晚高温日”的纪录。

  数据显示,去年上海首个高温日出现在7月12日。

  13日33.8℃、14日33.6℃,自本月13日入伏后,申城一连两天温度颇高。气象部门预计,今明两天,本市以多云天气为主,17-19日将有一次降雨过程。15-19日由于主导吹东向风,最高气温相比这两日有所回落,预计在28℃-31℃。

  连续两天未触及35℃高温线加上周末还要降温,这预示着申城今年首个高温日最早也将在7月下旬来到。

  和今年不同,2013年、2014年两个夏天对上海来说都不普通,其中2013年的夏季被称作“史上最热夏天”,当年入伏是也是7月13日,共有40日伏天。

  与此相对,去年上海的首个高温日则在7月12日来到,这也是从2000年以来最晚出现的高温日。由于汛期徐汇站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当年上海仅出现8个高温日,为2000年以来的最低值,因此其也被誉为“新世纪最凉快夏天”。

  今年汛期至今多雨、低温,且赶上了厄尔尼诺年,会比去年更凉快吗?会是凉夏吗?气象专家表示,这还不好说,“厄尔尼诺对天气系统的影响过程复杂,具体到某个城市更是难以预计。以目前的天气分析来看,接下来的盛夏季节,本市降水将略偏多,气温接近常年水平”。

  “另一方面,‘凉夏’的气象标准并不容易满足,条件之一是7、8月高温日要少于等于4天。”专家表示,“迄今最近的一个‘凉夏’还要追溯到1999年,当年从立夏到立秋期间没有出现一个高温日”。

   6月也可拿高温费

  有媒体报道说,6月份因为没有高温日,所以单位可以不发高温费。对此,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再次强调,6月至9月期间,用人单位应向符合条件的劳动者支付高温季节津贴,标准为每月200元。

  据介绍,本市高温季节津贴标准为每月200元,发放时间为每年6月至9月,共四个月,发放对象为露天工作的劳动者,以及在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不含33℃)工作场所工作的劳动者。

  市人保局表示,属于高温季节津贴发放对象的劳动者,未全月提供劳动的,可按21.75天折算后发放。最低工资标准不包括高温季节津贴,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应另行支付高温季节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