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晨报·头条]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王新华做客海上名医在线课堂[图]

05.11.2016  17:08

王新华   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心房颤动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青年学组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青年委员。擅长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累积完成房颤导管消融术逾4000例,年均500余例,完成消融治疗例数、成功率、安全性居国内先进水平。

门诊时间:每周二下午、每周四上午

仁济东院是浦东地区知名的综合性三甲医院,我希望我们能更好地服务好周边的百姓,帮他们驯服房颤这匹脱缰野马,使他们的生活回归正常的轨道。”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整洁的办公室,心内科副主任医师王新华真诚地向笔者表示。王新华医生所在的心内科专门成立了心律失常诊治中心,从设备、技术、理念等方面着手,为科学有效地治疗房颤打下坚实的基础。      

导管射频消融是唯一可以使慢性房颤得到根本控制的方法。”王新华医生向笔者形象地描述了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秘诀:“这种方法源于一个里程碑式的发现,那就是在房颤病人看似杂乱无章的心房电波后面隐藏着真正的房颤‘源头’病灶——肺静脉汇入心房的‘城郊结合部’。医生采用微创的介入方法,送入心导管发放射频能量消除这些病灶,就可以从根源上控制房颤,勒住脱缰的心律“野马”。”王新华医生指出,导管消融术使房颤治疗从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实现了重大的突破,并被列为阵发性房颤一线疗法。      

抓住稍纵即逝的治疗时机

由于长年从事介入治疗工作,王新华医生两鬓已经微霜。他从2004年开始做射频消融,目前已经完成4000余例手术,去年更是独立完成了约500例。长年的临床训练,让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能够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      

房颤的‘常规’位置是肺静脉。所以我们做射频消融基本上是在做肺静脉电隔离。”王新华医生告诉笔者,但是也有很多病例,是在肺静脉以外的。“去年有一位老太太,家住在我们仁济东院附近,前两年在外院做过一次射频消融,结果很快复发了。”由于病人房颤发作时非常难受,药物治疗效果有限,经过沟通,王新华医生决定再给她做一次射频消融术。      

她在外院也是名专家做的,而且做了很长时间,所以我在做之前就有思想准备,这个患者的病情可能不简单。”在手术中,王新华医生敏锐地检查了患者的肺静脉,修补了几个遗漏的病灶,后来又在上腔静脉发现了触发灶。“上腔静脉的触发灶很罕见,概率在3%左右。”但是,解决上腔静脉问题以后,病人又突然在手术台上发了房颤。      

我当时心想,一定还有其他的触发灶没有找到。”王新华医生平静地描述当时惊心动魄的场景,“还好她的房颤是发十几分钟会停一停,正常跳一两下,再发一次。”房颤发作的时候,心房乱跳的速度会达到每分钟几百下,留给他去寻找疾病触发灶的时间,只有这间隔的一两下正常心跳的时间。    

这是考验医生的经验、反应、耐心和信念的时候。王新华医生抓住时机,花了一个多小时在老太太的心房侧壁找到了那个极其罕见和隐蔽的触发灶,为老太太完全解除了后顾之忧。      

要适当“忘记”一些东西

医生的经验很重要,但是有些时候,经验往往会成为创新的阻碍。”王新华医生认为,对一名治疗房颤的医生而言,适当“忘记”一些东西,也是很有必要的。      

他告诉笔者,近年来,房颤的治疗理念和治疗技术都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比如以前用的导管,放进心房里面,位置和压力都得靠医生的手感。现在有了压力导管,进入患者体内的压力可以以数据形式呈现,准确可控,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此外,还有一些新的方法和设备可以大大减少医生及患者暴露在射线下的时间。“在术前先拍摄两个位置的片子存储在电脑里,手术时候一些定位等就不用再依靠全程射线引导了,这样能把医生暴露在射线下的时间从十几分钟缩减到1-2分钟,而病人可以完全零射线。”作为一名见证了房颤射频消融十余年发展的医生而言,如何让自己跟上时代的进步,不让自己原来掌握的经验成为学习新技能的阻碍,是王新华医生认真思考并时时警惕自己的问题。      

当然,这门技术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王新华医生告诉笔者,如果有更先进的标测方法能尽快地找到非肺静脉的触发灶,加上更进一步改进现有的射频消融器械,对那些消融效果并不太好的持续性房颤患者也许将会是一大福音。      

进行房颤相关临床研究

房颤的治疗目的主要有三个,第一是改善症状,第二是改善心功能,第三是预防栓塞。王新华医生指出,房颤不是即刻致命的疾病,所以很多人不够重视,但是它是慢性、迁延性、进展性的疾病,每年有30%左右的房颤病人从偶然发一次,很容易进行治疗的阵发性房颤,发展成为持续性房颤,还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病人发展成为永久性房颤,导致心脏扩大,更有30%左右的患者会出现心衰。      

而房颤带来的脑卒中风险,更加不容小觑。据权威调查显示,房颤病人的血栓风险是没有房颤的5倍,而如果房颤合并心脏瓣膜疾病,这个风险则高达17.5-18倍。因此,房颤的及时治疗很重要。“如果是阵发性房颤阶段进行射频消融治疗,一般80%的病人从此就不再发房颤了,相关的心慌、气短、头晕等症状也都可以消失。”王新华医生指出,这就像肿瘤中的“原位癌”一样,如果在这个阶段及时干预,不会酿成严重后果。而如果在持续性房颤发展到后期或者是永久性房颤的时期进行治疗,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为了帮助这些迟迟下不定决心,拖到持续性房颤才来治疗的患者能更好地得到治疗,王新华医生进行了持续性房颤的基质研究,通过研究持续性房颤的致病机理,特点等,为更好地治疗打下基础。同时,他也关注引起房颤的危险因子——房性早搏,试图通过更前期的干预来减少、阻断患者得房颤的概率。      

和其他疾病比起来,电生理对医生的要求更高,操作更复杂,因此每年开年会,人家门庭若市,我们这里寥寥无几。”王新华医生打趣说,但是,近年来随着房颤病人的增多,房颤治疗理念的普及,以及技术的进步、材料的发展,这个现象在逐渐改变。“虽然过程很艰难,但是为病人成功解决问题,这给我很大的成就感。”      

11月10日晚上20:00—21:00,王新华医生将亲临“海上名医在线课堂”,为大家讲述新技术如何帮助患者远离房颤,欢迎大家关注“海上名医”微信号点击收听。届时,您还机会与王新华医生互动,得到权威的解答和帮助。      

来源:《新闻晨报》 2016.11.04 第B11版 健康    

原文: 房颤消融:从“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