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晨报]附属仁济医院张清:做一名好医生,这点付出值得[图]

01.03.2016  20:56

两周一次固定到机场报到,除了商务人士,还有什么人?答案是仁济医院的张清医生。他的行程固定得惊人,工作日在仁济医院出现,隔周的周六凌晨5点,他必然已经坐在赶往飞机场的车上,8点的航班,11点落地,再赶2小时的车程,下午2点多点到达宁夏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放下行李直接上手术台,接下去的十几个小时,他一边做手术一边向其他医生讲解,这样一直持续到凌晨3点,结束之后稍作休息,搭乘早上9点的飞机返回上海,隔天的周一,他会雷打不动出现在仁济医院门诊台上。    

这样的日子他已经连续过了三年,飞了70几次,并且还会一直进行下去。    

哪里有病人就去哪里

当然会有人不理解,作为仁济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国内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的知名专家,为何要如此奔波?要知道,每一次这样的行程光是路途就要花上6个多小时,更别提体力上的巨大消耗。这件事缘起自3年前的一次医疗支援,2011年,张清随仁济医院其他专业医生一起,第一次到了宁夏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那一年,正赶上他们买了第一台DSA 机器,这是一种可以做心脏介入的设备。由于当地人的饮食习惯,心脏病发病率很高,药物治疗效果不好,而心脏介入治疗见效快、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但心内介入治疗在当地还没有开展。有了设备,就真的有了用武之地,我第一时间帮助当地医生完成了当地的第一例冠脉介入,病人的反响很好。我想,医生的价值,就应该在这里,无论身处何地,治病救人,是心底里最实实在在的快乐。”    

回上海后不久,宁夏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心内科主任再次联系了张清,希望他能够常去。“上海有我的本职工作,而当地又确实有那么多需要治疗的病人,我决定利用周末的时间去协助他们进行介入手术,然而每次去,都会有更多的病人,有些病人甚至把一大家子人都介绍过来看。”    

从此,他为自己定下了“两周一次”的行程,这一定就坚持了3年多,在当地指导冠状动脉造影术结合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近1000例。    

不愿走一条寻常路

1991年,张清医学院毕业进入仁济医院,经过两三年的科室轮转,最终他在心内科落脚,有一个选择放在他面前:按部就班做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心内科医生,还是做一个能做手术的心内科医生。我问自己,我还这么年轻,就要这么干到退休吗?”    

当时仁济医院心内科有个老主任已经开始做冠心病的介入诊断与治疗,但并没有太多追随者,因为这种治疗对于医生身体的伤害很大,“手术过程中要用到大量X光射线,虽然穿着铅衣服,但那并不是全身防护,身体还有一些部位是暴露在X射线之下的,这就意味着要做好常年‘吃射线’的准备。长期做冠心病诊治的医生,脑癌的发病率很高。而且长期照射线,白细胞也会降低,身体抵抗力其实会变差,所以很多心内科医生都不愿做这一块。”这些张清当然都知道,但最后他还是决定向老主任拜师学艺,“虽然对身体有伤害,但不趁着年轻追求医术进深,把手艺学好,就这么平淡的过下去,我总觉得心有不甘。”    

做一个好医生的代价

张清就这样走上了冠心病介入诊断与治疗的路,如今是病人信任的专家。他的长项是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治,说通俗一点,就是做传统的冠脉介入治疗时,做穿刺要从大腿根部一个股动脉进入心脏,张清做的这一种,是从手臂上一个桡动脉进入。有什么区别?医生的操作难度更高,因为桡动脉更细,但从病人的角度看,创伤更小,“从大腿股动脉进去,手术后病人需卧床一天,在伤口上压一个沙袋,12小时平躺不能动,还是很难受的,但从手臂上的桡动脉打进去,病人做完后可以自己走着出来。医生不仅要治好病人,当然还要考虑让病人的感受,减少他们的痛苦。”    

但是,这样一个医生,接受我们采访时,却必须戴着腰托,这也是他为职业摆上的代价。“铅衣服有30斤左右,做手术长期背着,有时候一背就是十几个小时,腰椎坏了,做心脏介入这一块,稍微经验丰富一点的医生腰椎都不太好。平时做手术穿好手术衣,外面穿铅衣服,闷在里面,一场手术下来里面衣服全部湿透的。一天十几二十台手术,换上七八套手术衣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过从事这个职业,也都习惯了。我想,任何一件事,要做出点成绩来,这点付出是避免不了的。”    

张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擅长冠心病防治及其介入治疗,包括急性心肌梗塞直接介入治疗、复杂冠脉病变(慢性闭塞,分叉病变及桥血管病变)等,特别是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治。    

专家门诊:周一下午(仁济医院西院)    

来源:《新闻晨报》 2016.03.01 第A29版 健康    

原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张清:做一名好医生,这点付出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