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周小平,一场被放大的喧嚣

23.10.2014  00:11

    【环球今日评--环球时报环球网出品】“为什么是周小平?”这大概是这几天微博上出现频率最高的问题了。自从草根网络作家周小平和花千芳出席本月15日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并获得习大大的鼓励之后,互联网上就像炸开了锅。有人说周小平的“登堂入室”是个危险信号,更有人要求对其“炒作包装案进行彻底调查”。当然,也有人反问:“你们怎么气成这样?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得到最高领导人的接见,对个人而言当然是一个难得且珍贵的人生经历。但它对个人的发展是否有决定性的作用,目前我们很难下结论,也找不出这样的典型例子。尤其习大大以不同以往的“亲民范”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和支持,那些酸溜溜的“面圣”、“翻牌”、“黄马褂”等词语,实在不知从何说起。

    中国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大一统社会,它一方面影响着中国政治生态的变革,另一方面也深刻地塑造了普通老百姓的政治观。在老百姓的淳朴观念里,得到领导人接见的确是一件值得举家欢庆的事情。“自干五”们高兴高兴,是人之常情。

    现在有一类声音在互联网上很响亮,有时候也比较“出格”,它们是否定周小平的中坚力量。这类声音通常习惯于否定中国历史,也鄙视中国普通人的“劣根性”,它们对任何与权力沾边的人和事都显得格外警惕甚至敌对。

    这些声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也带来了一些“麻烦”。因为很难说那些义正辞严的质疑和反对中没有裹挟着一丁点儿的私心。眼前就摆着最现实的例子:周小平一“上位”,那些平时表现得对权力和体制不屑一顾的人就急了,这难道不是很讽刺的事吗?

    讨论周小平能否代表网络舆论是个伪命题。互联网需要周小平,也需要韩寒和郭敬明。实际上对于周小平个人来说,在被接见后的日子里,需要面对的挑战更大。他的一言一行都将被置于放大镜下被仔细审视,他能否挑起肩头上的沉重担子,以及“被接见”对他个人意味着什么,都还需要时间来回答。也许到那个时候,我们再回头看曾经围绕他的种种争议和“羡慕嫉妒恨”,也不过是一阵喧嚣而已。(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