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都市农夫一个人种三百亩粮田 获"全国十佳农民"

25.02.2015  14:22

  

  图片说明:农夫李春风。张灏摄

上海网2月6日消息:昨天下午,在北京,上海农民李春风和其他来自全国各地的9位农民一起,获得“全国十佳农民”表彰。在这十佳农民中,李春风来自“小农业”的大都市上海,同时也是最年轻的一位。对此,许多人表示好奇,作为松江区的一名家庭农场承包经营户,35岁的李春风到底有着怎样的不凡之处?

   不在田头,就在猪棚

李春风家,在松江泖港镇腰泾村。“一个人种300多亩粮田,一年养殖1000多头猪,农忙时还当农机手。”这是当地村民对李春风最直白的描述。

几天前,记者来到腰泾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空旷的农田与标准化猪舍。此时,猪舍里传来几声犬吠。村里人都知道,要找李春风并不难,“倘若不是守在田头,就一定在猪棚里。”这位沪上唯一获选的2014年“全国十佳农民”,平时一脸温和,不善言谈。要赴京领奖,李春风还在担心“猪舍该怎样交待才放心”。2007年,就在松江刚刚推行家庭农场适度经营模式之初,李春风经过郑重思考,辞掉了在城里的一份工作,回村接过父亲的班,重新做回庄稼人,成为了松江区第一批家庭农场承包经营户,也是当年最年轻的一名家庭农场主。

李春风的勤快,是出了名的。340多亩的耕作面积,是松江区大多数家庭农场主的3倍。一到农忙时节,不少家庭农场主常因为“雇人难”着急,抢收、抢种忙到凌晨。于是,近两年,李春风陆续购买了三台拖拉机和一台收割机,成为村里的“农机好手”,农忙时,还同时负责为其他3户家庭农场翻耕、收割,总面积近800亩。正是勤恳朴实的特质,让李春风在辛苦劳作中快速成长,赢得一名“职业农民”的最高赞誉。

爱学习的“多面手

深冬时节,李春风的三分之一农田轮茬种上了绿肥,田间平整如初,田埂笔直。去年一年,连续接待了150多批次国家、各省、全市的团队考察,李春风的家庭农场是展示样板。

老实木讷的李春风,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爱学习。8年下来,李春风已是技术加身,并学会了多元经营。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寒,搭准了都市郊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脉搏,李春风最早实现了“三三制”轮茬耕作,最早掌握了农机驾驶,最早使用机直播技术,最早参加家庭农场主职业培训,紧跟着加入种养结合模式,能种田,会养猪,促进土壤实现了良性的生态循环。

如今,李春风已是松江能人,而这份“了不起”的勤劳,也终于为他带来30多万元的年收入,羡煞许多人。眼下,李春风经营着的340多亩土地,每年可产出40多万斤粮,足够供应700多人对于大米的年需求;一年3个批次1500多头生猪的养殖规模,可满足3000多人对猪肉的年消费需求。一人独立劳作,他的收成几乎相当于传统农业时期一个生产队的产量。

  “家庭农场”更有奔头

老实巴交的李春风,成为了体面的都市农夫。这当中有个人努力的成分,更多还是靠“家庭农场”制度改变命运。李春风坦言,以前,自己一直觉得当农民没出路,收入低,没保障。于是,从学校毕业后,他和村里其他年轻人一样,毫不犹豫跑到城里打工。做的是计件活,月均只有2000多元。但如今,“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正在上海成为现实。2007年下半年,松江区开始率先探索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的家庭农场模式。

松江区农委主任封坚强认为,引导农民的后代回归农业,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们对农业、农村原本就有认识基础和感情基础,另外,其父辈经验也能得到传承。为了吸引“农二代”回归,松江区还专门出台了相关鼓励措施。如今,“农二代”们陆续回来了。松江当地17万亩粮田,主要由1200多家粮食类家庭农场经营。松江家庭农场中,除了李春风,还出现了30多户“子承父业”的经营户。

只要农业能带来足够体面的收入,就不必过分担心后继无人。”封坚强告诉记者,如今家庭农场制度已经稳定下来,有较好前景,也能获得超过打工的收入;同时,机械化水平提升,社会化专业服务跟进,种田轻松、省力多了;另外,年轻人从事农业生产,既可享受田园之乐,又离城市和繁华很近。因此,不管是从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来看,家庭农场对年轻人还颇具吸引力。“今后当农民,有本领,很体面,有前途……”2014年春节前,在叶榭镇的张泽影剧院里,松江区委书记盛亚飞一段生动激昂的话,振奋了当时在场的500多名家庭农场主。

对于未来,李春风也有新计划。就在这个月,李春风报考的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网络课程开课了。接下来,李春风还希望可以注册自己的农产品品牌,成立专业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