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招考制度改革的“四三二一”

09.09.2014  17:35

      人民网北京9月5日电(记者 贺迎春) “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中最重要最复杂的改革。”在昨天举行的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用了“四个最”来概括这场万众瞩目的改革。当天,《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予以发布,标志着招考制度改革正式启动。

 

体现了“四个选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孙善学认为,此轮招考制度改革主要解决了四个方面问题,体现了招生考试“综合”改革的属性。

      孙善学说,改革新政强调要改进招生计划的分配方式,要维护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权利,这就解决了公平选才的问题。

      “第二,改革招生考试的形式,采取多元录取,增强了综合素质的评价,一些创新性人才有望脱颖而出,这体现了科学选才。”孙善学认为,改革方案力图把公平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

      孙善学指出,招考制度改革还解决了按需选才的问题。针对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以及学校特色的要求,进行人才的录取和培养。

      “最后,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和改革监督管理机制,则为规范选才打好了基础。”孙善学说。

      事实上,正如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所说,这次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定位是:促进公平、科学选才。改革应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这为高校选拔人才指明了方向,也为解决现有考试招生制度的问题打下了基础。

 

高校录取要看“三项”

 

      今后,高校在录取时,要看“三项”:不仅要看考生的高考成绩,还要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这是考试招生制度由原来的“唯分数论”向多元录取进行的探索。

      重庆巫山中学校长卢尧认为,把“三项”都纳入高考录取范围,学校的工作量会增加不少,另外,随着改革方案的推进,课时计划、教师结构、学校评价等都会发生变化,国家需要提供配套政策。

      华东理工大学招生负责人认为,比之前只看分数的录取方式更多元了。高中水业水平考试成绩,也不会增加学生负担,因为记录高考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有兴趣就会有动力,而不会感觉到是压力。综合素质评价,担心的是因为我国的诚信制度不完善,如何做到公平会比较困难。

      北京市八一中学教学副校长王华蓓首先对这项改革进行了肯定,她说,增加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从导向上来说,是对的,这意味着增加了过程性评价,引导孩子关注自身全面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加公民意识与责任意识。同时,王华蓓也表明了她的担忧,“综合素质评价过程性的记录是软性指标,诚信度和真实度不太好把握,评价起来会比较难。学业水平考试,存在一个统一标准的问题。”

 

文理两科不再分

 

      此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考试科目设置也进行了改革,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再分文理科。

      对此,华东理工大学招生负责人认为,招生过程中,高校的工作量会增大,要制定出比较合理的招生方案,以便能挑选出希望招收到的学生;培养过程中,因为文理不分科,如何让招到的学生适应学校专业需求,也有很多工作要做,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挑战。

      北京市八一中学教学副校长王华蓓则认为,因为以前文科的数学要求要比理科低,这一举措,对于文科的学生可能不利;另外,对于偏科的学生,以前可以通过“这门差点那门补”的方式进行调和,但现在困难了。

      文理不分科,在官方的改革设计中,是希望藉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避免偏科现象发生。

 

一律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

 

      改革方案规定,要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探索完善边疆民族特困地区加分政策。2014年底出台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

      这项政策受到华东理工大学招生负责人的充分肯定。“在中国当前教育体制和环境下,宁可把门关上,也不要把缝留大。我赞成全部取消掉,这样老百姓也不要找关系了,寻租空间也没有了。如果确实有特长,可以放到自主招生去。”

      “另外,国内的十七所外国语高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有保送生资格,事实上这块保送生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取消掉。”华东理工大学招生负责人说。

      高考加分政策的争议由来已久,今年以来辽宁等地出现大规模体优生造假把关于这项政策存废的讨论推向了高潮,此次政府对加分做“减法”有望中止这种争议。

 

      原文来源:人民网 2014-09-05 | 作者:贺迎春

      原文链接: http://liuxue.people.com.cn/n/2014/0905/c1006-25612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