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周边国家人文交流”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

03.11.2017  20:11

10月30日,“中国文化与周边国家人文交流”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召开。学术研讨会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办,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协办。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山东大学、延边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和复旦大学等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30多人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杨晓春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他在致辞中传达了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对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六项要求,介绍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最新精神和教育部未来推动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与实践的规划和打算。杨晓春希望,专家学者能够为中外人文交流机制的战略布局与政策制定、为推动中外人文交流的人才培养和公众教育建言献策,同时也能为教育部人文交流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宝贵意见。复旦大学校长助理陈志敏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陈志敏表示,复旦大学将按照“双一流”建设的要求和目标,继续在教育部指导支持下,建设好现有的五个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积极服务和参与国家中外人文交流的机制建设和活动实践。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心伯主持了本次会议开幕式和主旨演讲。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张蕴岭,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特聘教授门洪华,分别以“国家形象与中国周边关系”和“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中国外交品质”为题作了主旨演讲。张蕴岭在主旨演讲中分析了国家形象的“二元性”以及周边国家对华认知的不同类别和影响因素。他指出,中国形象具有鲜明的“转型期特征”,外部正在以不同的视角观察、认识、接受和应对新时代的中国,周边成为检验中国方略、誓言和抱负的首选之地。因此,要重视中国周边关系,重视周边人文交流。门洪华在演讲中提出,国际竞争日益变为战略和文化的竞争,软实力能力事关国家外交的品质和品味。外交如何能够以一个坚定而从容的姿态,温和地展现国家诉求,坚定地维护国家利益至关重要。和平源于力量,不仅只是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更是文化思想的力量。

据介绍,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外人文交流,2016年起,教育部在各相关高校相继组建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已服务我国业已构建的多个国家间中外人文交流高级别对话机制。目前,受教育部委托,复旦大学依托相关学科和国别区域研究中心,先后建立起5个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包括综合性中外人文交流中心1个,中美、中俄、中英、中欧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各1个,基地数量位居全国高校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