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党代会】人才培养:创新培养模式 培养拔尖人才

13.06.2016  18:37

人才培养是高校办学的首要和核心。近年来,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外树立新型外语人才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内涵建设,打造特色平台、改革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推进通识教育,打造实践平台、健全育人体系,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树立新型外语人才观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14年,学校提出“新时期应有的外语人才观”,明确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要坚持五个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外语专业教学相统一,传播中华文化与借鉴先进经验相统一,学术研究与专业教学相统一,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统一,尊重外语教学规律与突出中国特色相统一。树立科学的办学观和外语人才观,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端外语人才。

2015年,上外提出“多语种+”战略。“多语种+”体现在人才培养中就是要培养卓越国际化人才,即兼具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擅长多元文化理解与沟通,在国际事务合作与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国际青年精英。创新体制机制,打破院系专业壁垒,构建大类平台课程,整合现有优势办学资源,打造“多语种+”人才培养平台。通过实施“外语精英人才培养计划”和“领域精英人才培养计划”两大计划,着力培养多语种语言文学人才、多语种高级翻译人才、多语种国别区域人才、多语种国际组织人才、多语种国际传播人才、多语种国际事务人才等六类人才。

2016年年初,上外成立了国际化卓越人才培养特区——卓越学院,实施荣誉教育(荣誉学籍、荣誉证书和荣誉课程),探索卓越国际化拔尖人才培养新途径。通过英语强化制度、国际培养制度和创业实践制度开展全过程强化培养,辅以学业导师制度和旋转流动制度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卓越学院首批开设“多语种高级翻译实验班”和“多语种国别区域实验班”两个人才培养平台。

打造特色平台  改革培养模式

学校开展了“国际化特色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探索和实践外语卓越人才、国际公务员人才、卓越涉外法学人才、多语种新闻人才、媒介融合型国际传媒人才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外语专业卓越人才在英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等外语专业中推广实施,辅以人才培养实验班和中外联合办学等方式。德语和法语专业继续强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经济学人才项目;2011年,日语专业设置口译方向卓越人才培养试验班;2012年,英语专业启动专业人文化改革;2014年,我校与西班牙阿尔卡拉大学西班牙语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正式开班。

国际公务员(亦称国际职员)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校内外优质师资,着力打造四大模块课程,即:英语专业课程、第二外语专业课程(俄语、法语、西班牙语等)、普通教育课程、国际公务员培养方向核心课程。

卓越涉外法学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10月,我校获批“上海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以服务国际法律事务与涉外法律事务为导向,打造“两个基地”:一是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家法律规则、精通国际事务与公共事务、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并致于国际法律服务的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基地;二是上海乃至全国司法系统及其他政府机关、企事业组织涉外法律实务人才的培养基地。

多语种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在“英语+新闻”基础上,把俄、法、日、西等多个语种教学纳入培养模式,采用辅修专业、双专业、双学位等三种形式,从多语种语言专业中直接招收学生,与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等国际传播媒体单位等共建,开展国际新闻传播专业定点实习,学生既能在语言专业学习中熟练掌握两门外语,同时又能获得专业新闻知识与能力的培训。

媒介融合型国际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媒介融合实验室。上外特色品牌实践项目“全球重大事件多语种全媒体报道”曾先后赴美国、法国开展国际新闻报道实践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2014年美国中期选举报道项目”被著名纪录片导演杜海滨摄制成片《横冲直撞美利坚》,并在上海市电视台纪实频道黄金栏目《纪录片工作室》中播出。

学校并积极开展无国界工商管理人才、应用经济学创新人才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辅以双学位/双专业制,架构起立体多元的学生成才通道。

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内涵建设

学校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四个原则,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近年来,先后增设了商务英语、土耳其语、印地语、网络与新媒体、匈牙利语、政治学与行政学等新专业, 专业总数达到 40 。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开展专业分类建设;瞄准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围绕核心课程,打造教学团队;注重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培养理念,开展教学改革;立足专业内涵建设,提炼专业特色。

在深入推进 10 个国家级特色专 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上,学校启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先后共有14个专业获得立项建设。2012年,法学专业入选 上海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 。2014年,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入选 上海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完善课程体系,推进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课程坚持 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 三大核心素养,主张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引发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通识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体现了学科交叉和专业融合,为培养具有国际化复合型高端涉外人才奠定了良好的素质基础。

不断调整和完善通识教育课程模块,目前有 十大模块课程体系 。十大课程模块细化了课程的学科领域,明确了培养目标定位,充分体现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交叉和渗透。十大模块是:多元文化&国际视野、中华文明&文化传承、艺术鉴赏&审美情趣、数理哲学&创造性思维、科技发展&科学精神、法政思想&公平正义、经济管理&社会服务、新闻传媒&社会道德、语言科学&言语交际、心理体育&身心健康等十大模块。目前已累计开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300 余门(近700门次),选课人数达到 5 余人次。

打造实践平台,健全育人体系

以培养学生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为宗旨,上外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打造实践教学特色品牌,构筑实践育人体系,形成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上外媒体融合实验中心入选“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外—浙江省贸促会非通用语种类文科实践教育基地获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立项。学校还入选上海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首批上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上海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学校创建了“重大事件国际新闻报道”、“背包记者”、“上外模联”、“模拟法庭”、“创新实践周”、“金融分析大赛“等品牌实践项目。上外全球重大事件双语新闻报道团曾先后赴美国、法国开展国际新闻报道实践活动,受到国内外主流媒体关注。

上外构建了国家、上海市和学校三级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训练。2012年上外入选上海市教委第一批上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2016年被上海市教委评为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示范校(培育)建设单位。2012-2016年,学校共有 1165 项目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与学生人数达4400人次,其中515个国家级和295个上海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得立项。在近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累计获得全国银奖2项、铜奖6项,上海市金奖6项、银奖13项、铜奖18项。学校每年均有优秀项目成功入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其中2015年上外有3个项目入围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入围数量居全国外语类高校之首。

  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包括基础教育1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优秀教学团队2个;精品课程3门,双语示范课程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门,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14本(套)教材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5种(139本)教材入选 “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名单。荣获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47项(包括基础教育2项),精品课程20门,全英语示范课程15门,重点课程47门,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14门,体育和健康教育精品课程2门,重点教改项目22个,教学团队3个,教学名师4人,29种教材荣获上海高校优秀教材奖。(宣衣、王会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