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知识了,原来“京剧”的名字,是来自南方的上海人取的

08.07.2019  07:01
2019 07/08 05:53 分享 返回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7月7日报道:上海真是一方培育戏曲艺术的沃土。1867年,京剧从北京传入上海,在上海特殊文化环境中形成的海派京剧,以其独有的风姿和魅力使整个京剧舞台更加多姿多彩,她也成了上海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品牌。今天上午,作家、文艺戏剧理论家沈鸿鑫老师做客上海图书馆,为大家细细讲述海派京剧的前世今生。

   京剧”名称出现是在上海

  1790年起,三庆班等“四大徽班”进京,受到北京观众的热捧,于是京剧开始了孕育期。稍后,湖北的汉戏班进京,徽汉逐渐合流,经过多年的交融,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左右一个新的剧种——京剧诞生了。

  四大徽班进京

  京剧形成于北京,但辐射全国,传入上海时已是同治六年(1867),当时沪人初见,趋之若狂。同治六年(1867),英籍华人罗逸卿在上海石路(今广东路福州路一带)建造的仿京式戏园“满庭芳”开张,派人约聘北京的京戏班来演唱。同年,巨商刘维忠又在宝善街兆贵里(今广东路湖北路口)建造了丹桂茶园,邀请北京“三庆班”等戏班的名角组班南来。

  首批南来的都是京剧名角,老生铜骡子(刘义增),文武老生夏奎章、熊金桂、景四宝,旦角王桂芳、陈双喜、冯三喜……等。他们上演的戏目有来自徽班、汉班、秦腔的一些传统戏,也有不少新排的连台本戏和灯彩戏。

  新的京戏戏园,新的戏目,新的戏曲剧种,引起了沪上观众的浓厚兴趣。姚民哀的《南北梨园略史》记载:“沪人初见,趋之若狂”,由此可见其盛况之一斑。

  作家、文艺戏剧理论家沈鸿鑫

  有一件很有趣的事,京剧虽然诞生在北京,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没有一个固定的名称,或称二黄,或称皮黄,或称乱弹,它是在上海首次定名为京剧的。在京班传入上海的九年之后,即光绪二年(1876)2月7日,在上海《申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图绘伶伦》的文章,文章说:“京剧最重老生,各部必有能唱之老生一二人,始能成班,俗呼为台柱子。如上海金桂轩之春奎景四,丹桂茶园之孙春恒是也,余皆系陪衬。”《申报》是当时上海最有影响的报纸,从此,“京剧”之名称,传遍天下,一直至今。

本文来源:东方网 作者:熊芳雨 责任编辑:姚卫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