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特殊"交警"24小时不眠不休 可抓拍压实线等违章
虹口交警支队联合辖区派出所,将原本只用于治安的高清探头纳入交通执法,基本实现虹口区内交通管理全覆盖。张佳琪摄
昨天15时30分,一辆车牌号为“苏MQ089S”的黑色小客车经过四川北路、滇池路路口驶进滇池路。然而这里是单行道,路口一侧竖着明显的禁行标志。
尽管滇池路是小马路,事发时又是非高峰时段,路口并没有交警,但这一幕仍然被一个“24小时不眠不休”“取证精准度非常之高”的特殊“交警”给记录下来——这便是上海公安部门研发的“交通违法监控智能识别装置”。目前全市第一批42个路口已启用这一设备,今后还将在全市推广。
上海公安部门正借助图像视频、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应用,扩大非现场执法覆盖面,助力交通大整治常态长效机制建设。
快速形成交通违法记录
尽管路口没有交警,但这辆黑色小客车的违法行为已经被记录在案。记者在黄浦区公安分局大数据实战应用平台上看到,大屏幕上出现这辆车违法行为的同时,后台已对其违法证据进行固定,识别其车牌号码,并通过大数据筛查出车辆的相关信息——整个过程均由这套装置自行完成。经交警对违法证据和信息确认后,这一违法行为就将记入违法系统,驾驶员将依法接受处罚。据黄浦公安分局交警支队副支队长巢燕鸣介绍,6月22日至7月12日,仅四川北路、滇池路路口就抓拍各类违法行为388起。
据了解,正在推广的这一套装置,是在现有治安监控设备基础上,经过技术改造用于交通执法。借助街面高清探头拍摄采集的画面,后台系统会用这些画面与事先设定好的参数模型进行比对,不符合参数模型就会被取证。“每个路口设置、每一种违法行为都有其特征,我们把这些特征找出编制成数据模型,让装置自行比对,发现违法行为。”据介绍,这些数据模型是根据实际状况设定的,每个都不一样。当系统识别出违法行为发生后,后台连接的大数据系统会对车辆相关信息进行联动,快速形成违法记录供交警审核。
传统的“电子警察”一般只能拍摄一至三种交通违法行为,但这一装置却能拍摄包括闯红灯、违法变道、违法停车、违法滞留路口、遇阻塞未依次等候、占用公交车道等多种交通违法行为,执法效能显著提升。
提高执法效能解放警力
家住虹口区北宝兴路附近的刘先生每天都要开车经过北宝兴路、柳营路路口。路口北侧有两条机动车道,但通过路口后只剩一条。过去,刘先生和许多驾驶员一样,在左转车道违法直行,驶近路口再压实线抢入直行车道。
“有交警在大家屏牢,交警不在大家各凭本事。”刘先生回忆,交通大整治开始后,他接连吃了好几张罚单,这才知道头顶的探头“不一般”。如今,即使没有交警在路口,车辆也都能依法正常行驶。
虹口公安分局交警支队副支队长杭培荣告诉记者,违法监控智能识别装置投入使用后,这一路口的拥堵类110警情同比下降25%,事故类110警情同比下降了65%。
“用了这些设备,等于路上有了24小时不眠不休的警察,而且执法的精确度高,连试图说情的机会都没有了!”在不少驾驶员看来,过去上海交通一大特点是“警在法在”,如今“警不在法也在”,部分路段的交通违法行为在经历前期大量处罚后,已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今年4月26日,静安区在威海路、成都南路等3个路口安装这一装置,查处机动车逆行、实线变道、滞留网格线、占用非机动车道等各类交通违法行为9000余起。目前,这3个路口各类交通违法行为日均查处数约100起,较之前已下降了近一半。
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仅靠人力管理交通显然不可行。在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副总队长韦恺人看来,新技术的运用,大大弥补了警力不足,民警即使不在马路上,也可以开展大整治工作;同时技术还能与现场执法民警形成互补,通过提高执法效能解放警力,投入到需要人工执法管理的地方去。
助力形成“大公安”格局
“今后上海的交通,纠正违法靠警察,管理靠标志标线。”据公安交警部门介绍,参与纠正违法的“警察”既包括民警,也包括各类发现、取证违法行为的技术设备。
目前,安装这一装置的42个路口分布在全市所有区县的主干道上。随着装置的不断推广,这一智能化、信息化非现场执法的覆盖面也将越来越大。
在公安交警部门看来,这些不眠不休、无处不在的技术装置和设备,将有助于驾驶员形成守法的习惯:“因为有一双眼睛在监督驾驶员行为,提醒他们守法出行。”
而守法的习惯,将成为有序管理的基础:“对于交通参与者来说,‘心中有法,一路无监控;心中无法,处处是探头’。”
在专业人士看来,对技术设备和大数据的综合运用,也是提升公安专业能力的探索。据了解,这一装置由前端采集设备、后端识别、数据传输与交换、数据接口四部分组成,整合了道路上的电子警察、治安卡口、高清探头等前端采集的图像监控信息,也连接了后台的大数据系统。
“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安全管理,需要形成‘大公安’格局,让交通、治安等各类信息互相支持,综合运用,形成合力——最终让市民在安全感和满意度上有‘可感受’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