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互鉴:提升亚洲文明自信的题中之义

21.05.2019  11:33
2019 05/21 11:17 分享 返回

    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题:交流互鉴:提升亚洲文明自信的题中之义

    新华社记者

    深目高鼻、头戴尖帽的胡人,身后跟着背驮丝绸、昂首嘶鸣的骆驼……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厅,穿越千年的唐代三彩俑,仿佛将人们带回了驼铃声声的古丝绸之路。

    这条跨越古代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发祥地的商路,开辟了人类文明对话交流的新纪元。

    彰显亚洲各文明之间对话、交流、互鉴轨迹的“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在 “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上展出的三彩载丝骆驼和牵驼俑,1963年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关林唐墓。(新华社记者勿日汗摄)

    这一堪称“文物领域奥林匹克”的文物展,汇聚亚洲47个国家以及希腊、埃及两个文明古国的400余件组文物,是日前在北京启幕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

    以“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由中国倡议,亚洲47个国家参与。

    从中国武术到日本和太鼓,从巴基斯坦民谣到土耳其火舞……3万余中外人士参加的亚洲文化嘉年华,闪耀着文化交融、文明互鉴的光芒。

    6场平行分论坛、美食节、文明巡游、文化旅游展、艺术展……110多项相关活动,给“各美其美”的亚洲文明提供了“美美与共”的大舞台。

    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叹为观止的古代佛教遗迹出自中国、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地工匠之手;人类最具生命力的文学作品之一的《一千零一夜》,吸收了来自波斯、印度、阿拔斯王朝、希腊、罗马、中国等地的民间故事;距今约3000年前生活在黎巴嫩、叙利亚沿海的腓尼基人创造的字母,是全世界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

    汇聚40余个国家、1000多个民族、近百种宗教、世界60%以上人口的亚洲,孕育了多种古老文明。当今人类习以为常的文明成果和丰富多彩的文物遗迹都见证了亚洲多种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

    5月15日,亚洲文化嘉年华活动在北京“鸟巢”举行。新华社记者陈建力摄

    近年来,中国领导人多次指出应促进亚洲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国际社会获得热议和认可。

    在爪哇文明熏陶下生长的印尼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组负责人韦珍玉,为参加此次大会撰写了一篇论文,以中国儒家文化和印尼爪哇文化的和谐智慧为样本,深入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起源和文化基础。

    她认为,中国发起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探索不同文明的相处之道提供了多元、多彩的交流平台。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咨询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俞新天说,中国所秉持的文明观,提倡通过对话、交流、互鉴,以文明助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丰富多样的亚洲各文明都有各自的发展经验和特长优势,广泛开展文明对话交流,能让每个文明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学习彼此的优秀经验,在交流互鉴中创造新高度。

    痴迷于敦煌壁画研究的伊朗画家纳思霖·达斯坦认为,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一定程度上受到波斯绘画风格影响,因此她在作画时也喜欢将中伊两国风格相融在一起。

    “在古代,东方文明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今,现代亚洲文明更应该加强交流合作,向西方传递东方文明的智慧。这对于重塑亚洲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她说。

    这正是缔造亚洲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的根本力量。

    广泛的对话、交流、互鉴让亚洲文明相互尊重、包容、互助,始终保持多姿多彩、生机盎然。

    前不久,在印度一档著名综艺节目的舞台上,印度古典乐器西塔琴密语般缥缈的声音伴随着中国草原的马头琴旋律徐徐响起。这是其其格玛担任主唱的中国原生态音乐组合——安达组合与印度艺术家的一次合作。

    中国原生态音乐组合——安达组合,右一为鄂温克族歌唱家其其格玛。(图片由安达组合提供)

    这位出生在内蒙古大草原的女歌唱家说:“来自不同国家、讲着不一样语言、接受不一样文化的人们,可以通过音乐这个世界语言在一起交流,创造出更优秀的音乐。

    近年来,荒漠化威胁让中国和伊拉克两个文明古国之间的生态文明交流颇为频繁。

    在半流动沙丘上,扎麦草方格固沙,再利用天然降水,在固定的方格内播种耐旱沙生灌木,促进植被恢复……伊拉克国家荒漠化防治委员会农业副总工程师萨马德·卡米勒·阿里正在借鉴中国经验治理荒漠,试图让这个两河文明的摇篮免受风沙侵蚀。

    通过交流相互借鉴经验,应对人类共同的挑战并提出解决之道,也是不同文明之间展开对话的题中之义。

    俞新天表示,中国立身于自己的文明,同时作为亚洲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提升亚洲文明自信,推动亚洲地区可持续发展,进而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采写记者:勿日汗、许晓青、李云路、张淼)

本文来源:新华社 作者: 责任编辑:姚卫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