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交大龚强:十载青春坚持实践育人 言传身教诠释知行合一[图]

15.04.2016  12:25

 

 

一、个人简历

龚强,男,汉族,1981年12月生,江西南昌人,200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2006年3月开始担任辅导员。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党委副书记。 

二、工作情况

十年的青春时光,龚强坚持实践育人的培养理念,探索实践育人的有效模式,围绕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默默耕耘。光阴流转,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十年间实践育人的内涵在不断充实,而同样随着岁月充实的,还有龚强对学生、对辅导员事业的挚爱。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在知行合一中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这是龚强对学生们的期望、对辅导员事业的诺言,更是他用十年青春馈赠给学生的宝贵财富。  

致力社会实践,成为激发高远志向的引路者

行万里路、知中国情,是培养学生志存高远、家国情怀的有效途径。十年来,龚强把自己的每一个假期都奉献给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带领学生跋山涉水,横跨过整个中国:2007年,带领学生前往四川泸州调研可持续发展的化工产业;2008年,来到山东章丘开展生态环境调研……一直到2013年在北京为盲童记录世界的声音;2014年走进云南洱源县,帮助当地奶农解决牛奶酸度偏低的问题,带来直接经济价值近千万元。  

为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社会实践意识与能力,龚强在2010年投身学校通识教育实践课程改革,作为骨干参与了社会实践学分制建设工作,使社会实践正式成为了上海交大全体本科生的必修课。规范的学分化保障、高质量的社会实践课堂指导,为同学们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创造力、创造更大的价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连续多年的社会实践指导经历,提升了龚强在实践育人领域的专业化水平,并因此作为核心成员获得了2013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为深化社会实践对学生生涯发展的积极影响,龚强积极联系各方资源,为学生拓宽挂职锻炼、就业实习与科研服务等实践平台,为学生在实践中练就过硬本领,明晰价值取向与人生方向创造良好条件。2015年,龚强带领博士生李节法等同学赴云南大理实践,调研当地水果种植情况。在实践中,当地落后的农业建设现状对李节法产生了很大的触动,龚强敏锐地观察到了这点,于是牵线搭桥,推荐李节法将科研工作与对洱源的农业发展相结合。深入的实践,让李节法进一步认识到自身专业的社会价值,坚定了为西部“三农”服务的信念。毕业前夕,科研能力突出的他,毅然放弃了出国攻读博士后和高薪工作的机会,选择前往广西农业厅工作。临行前,他这样说:“感谢龚老师让我不断有机会在实践中真切看到了祖国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去建设,我将把青春挥洒到祖国需要的地方。”  

龚强说,“脚踏实地”方能“仰望星空”,在同学们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最关键时刻,社会实践是帮助他们辨清理想的养料,身为辅导员,我要带他们一起用脚步去丈量祖国的山河,一起去看看各地的星空是怎样的灿烂!  

情系志愿服务,成为传递感恩与责任的接力者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龚强始终坚信,志愿服务是促进学生人格养成,体悟感恩与责任的助推器,他愿意成为传递志愿精神的接力者。历经十年,龚强已成为上海交大志愿服务的代言人,并因在志愿育人领域的突出表现荣获“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  

2006年,龚强带队学校甘肃支教团,为偏远地区中学英语老师进行培训,从此便与志愿服务结下了不解之缘。2009年,他成为学校志愿服务工作负责人;2010年,他带领上海交大5000多名世博会志愿者,用184天的坚守和20万人次的志愿服务,为祖国站好一班岗;2012年,他牵头完成了学校学生志愿服务网络认证体系的建设,实现了志愿服务的规范化认证和系统化管理。  

2014年,为提升志愿服务对学生的积极影响,龚强围绕“如何将日常性志愿服务项目与感恩教育、学生资助、学生成长规律研究等有机结合”这一命题,在院内探索“思源爱心服务银行”。项目为院内学生设立“爱心账户”,通过参与志愿服务项目,学生可为“爱心账户”充入“爱心币”,“爱心币”既可作为评奖评优、申请资助的重要依据,也可兑换日常生活用品。而通过对学生“爱心账户”的四年跟踪记录,可探索分析学生励志典型在校成长轨迹规律,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项目试点近两年来,已为391位学生设立“爱心账户”,学生累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八万余小时,并涌现出多位自强自立先进典型,并有1人获评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年度人物,9人获得国家奖学金,38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5名学生荣获校三好学生称号,“爱心银行”的育人实效与引导作用已初见成效。2015年,该项目被确立为上海高校辅导员工作培育项目,成为上海交大探索辅导员育人模式创新的典型案例。  

十年来,龚强担任了十余家志愿公益社团的指导教师,累积带领的志愿者过万人,在他近三年所带的学生中,共有16人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十年来,在以龚强为代表的“志愿人”的接力下,感恩与责任的火种在交大校园早已星火燎原:当初的甘肃支教团已发展为学校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师生志愿者组织——思源公益机构;依托网络认证体系,学校的年均志愿服务项目发布数已近千……志愿育人已成为上海交大人才培养工作的一张闪亮名片。  

聚焦创新创业,成为实现激情与梦想的助飞者

在这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时代中,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青年学子是最具活力的生力军。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插上梦想的翅膀,帮助他们圆梦飞翔,是龚强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新阵地。  

2014年来,龚强搭建起院系科技创新工作室,承担起学院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项目——“农耀计划”的规划与实施工作,建立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吸引高水平师资积极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指导工作,为更多学生投身高水平创新实践提供了条件保障。两年来,龚强所带学生中,有科技创新经历的比例上升了50%,学院科技创新面上覆盖的局面基本形成。对于有进一步提升潜力的优秀学生创新项目,龚强充分发挥学校创新创业竞赛分级资助的制度优势,积极组织优秀项目参加各类高水平创新创业大赛与创新实验计划,依托更高的平台助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再提升。近年来,龚强的学生们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青春”创业计划大赛等平台上斩获12项省部级以上奖项,更令他惊喜的是,在这些奖项背后涌现了6项具有创业前景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学生的创业梦想不再是空中楼阁。  

守护学生的创业梦想,并支持鼓励他们把想法变为行动,是龚强一直在做的事。来自新疆的买吐如孜是一位学生“资深”创客,他从大二就开始创业,经过两年的发展,他创立的公司已在乌兹别克斯坦、上海、杭州、乌鲁木齐等地设点,目前已拥有近百名员工,年销售额3000万元,销售市场已涵盖了俄罗斯以及众多中亚国家。对于能在大学期间就开启自己的创业征程,买吐如孜说,龚强老师是他在学校最想感谢的人:在创业实践想法萌生时,是龚强的鼓励与建议,让他打消了身为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顾虑;在创业实践初期,龚强推荐他加入学校创业学院,接受系统的创业技能指导和培训,为日后成立公司打下了基础;在他第一次萌生成立创业公司的想法时,龚强多次帮助他联络相关资源,为他提供赴美、韩等国学习交流的机会;在公司注册落地的关键节点,龚强联系到了上海交大参与共建的“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创业孵化平台,帮助买吐如孜的创业公司成功入驻。这位新疆学子如今的创业事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但龚强在他创业初期的一路守护与扶持是他永远难忘的记忆。  

创新与创业,是青年学子们绘就在青春画卷上的浓墨重彩,成为学生成就青春激情与梦想的助飞者,是龚强身为辅导员的事业追求。  

矢志潜心育人,成为相伴学生成长的守护者

在实践育人领域十年的辛勤耕耘,这份坚持来源于对学生的挚爱。这份爱贯穿于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关心,浸润在对学生心灵的启迪,守护着学生成长,也支撑着龚强对教育工作一如既往的追求。  

作为一名辅导员,龚强经常牺牲休息时间处理各种“疑难杂症”,帮助学生走出心灵的阴霾。办公室、教室、学生宿舍、校园咖啡馆,都是他的工作场地;一周7天,每天24小时,都是他的工作时间。2014级的黄同学来自广西的一个偏远山村,是贫困计划专项的学生,初到学校后,环境的不适应、学业的压力和人际交往的困难,给这个大山走出来的男孩带来很大的冲击,这个本来就内向的学生愈发孤僻,成绩也亮起了红灯。龚强了解情况后,每周都会找黄同学谈心,鼓励他一点一滴地突破自我,找准目标,黄同学的状态也慢慢调整了过来。在大一下学期,在龚强的鼓励下,黄同学主动报名参军入伍,他说他要在部队里实现男儿志向。今年春节,龚强收到了黄同学来自部队的短信:“感谢您在我最迷茫的时候给我指引,部队的历练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家国天下,男儿志在四方,我将不再迷茫,不再困惑,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面对少数民族学生,龚强更是全心付出,在学生报到后的一两天里,他已经叫得出每位学生的名字。除了每周与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谈心外,每学期他还多次组织少数民族同学座谈会,与少数民族学生一起过节,融入他们的生活中,及时了解学习、生活、思想状况,为他们排忧解难。在龚强的帮助下,学院的26位少数民族学生的成绩都有了大幅提升,学业困难人数减少了80%。  

在辅导员的岗位上,龚强一干就是十年,给予学生的是满满的爱和正能量,而收获的,是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走上社会,成为国家栋梁。他说,教育是他难以割舍的事业,在实践中相伴学生健康成长是他奋斗的方式。十载青春坚持实践育人,言传身教诠释知行合一,在这条路上,龚强将继续执着地走下去。  

来源:新华网 2016.04.13  

原文: 上海交通大学辅导员龚强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