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上海交大黄庆桥:高品质的科普不是一路唱凯歌

16.09.2017  16:55

树立科学技术的立体形象,显然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学,破除对科学的“迷信”——毕竟,科学不是万能的。

今天是全国科普日。科普的重要性,毋庸赘言。但是怎么做好科普,却始终是个问题。当前,在信息化时代条件下,传统的说教式的科普(作品)已无法满足现代人高品位的文化需求,科普工作必须要有文化意识、文化底蕴、文化元素。注重发挥科学史的作用,就是提升科普事业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之一。 

科学发展是立体的而非平面的

很多科普素材将科学技术的发展描写成一路凯歌,直线向前发展,这其实是与科学发展史相违背的。事实上,科学的发展进步历程要复杂得多、艰难得多、曲折得多。 

比如 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原先,传统教科书上只讲宗教是科学的阻碍力量,而事实上二者的关系非常复杂。近代以来,面对一个接一个的革命性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理论的创立,宗教确实表现出某种惊慌,并动用宗教力量干预过科学的发展。但是,科学史也向我们揭示,从黑暗的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再到启蒙运动,宗教也曾是科学的避难所、科学的栖息地、科学革命的温床。摈弃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或许有助于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现代科学的起源。

比如 科学发现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现实中,人们习惯于规划科学,似乎科学发展的道路已经被完全掌握。事实上,基于科学发现的科学发展道路要复杂得多。从宏观上讲,重大科学发现是迟早的,科学的进步是必然的,每一个时代都会孕育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伟大科学家和革命性的科学发现(理论)。但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具体到每个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大多数情况下却是偶然的,难以规划的。 对于科学家来说,精确地预测某个时间会做出某个革命性的科学发现(理论)是荒谬的,他们只管日久年深的耕耘与付出,不经意间或许就在某个咖啡馆时灵光一闪,一个伟大的科学发现(理论)孕育而生 。这是科学史告诉我们的关于科学发展的辩证法,似乎对于今人更有启发意义。

再比如 科学理论的竞争与更替 。人们往往以为,我们今天普遍接受的诸多科学理论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宇宙真理而被接受,于是,容易淡忘那些曾经主导过我们的头脑而现在看来不是那么科学的“科学理论”。科学史告诉我们,科学理论在被验证之前只是一种假说,即便被验证了也是暂时的,而且也需要与其他科学理论进行竞争。科学史上,科学家为解释我们的宇宙和自然,提出过许许多多的理论假说,正是这些不同的理论构成了辉煌的人类科学文明发展史,从“地心说”被“日心说”所取代,从牛顿力学体系发展到爱因斯坦相对论,从细胞学到基因学的蓬勃发展,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表明, 科学的发展不是一幅已经展开完毕的精美的平面画卷,没有多余、一览无余,而是一幅正在展开的充满“乌云”的立体画卷,断断续续、无限可能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说19世纪以前,科学的发展更多的是科学家本人的兴趣、爱好和内在冲动使然,那么,19世纪以来的科学发展,更多的则是在国家和科学共同体的共同推动下加速度发展的。也就是说,现代科学是体制化了的科学,其发展有着强大的外在力量。 

比如国家力量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巨大影响。近代科学的发展及其应用,给人们带来了福祉,让人们看到了科学的巨大力量,国家开始介入到科学的发展之中。尽管每个具体的科学发现和突破无法预测,但增加对科学的投入,有效组织对科学问题的攻关,给予科学家以更多的鼓励,总是能够加速科学突破发生的频率。于是,将科学纳入国家战略,实施科学规划,激励科学发展,几乎成为20世纪以来所有有所作为的国家和政府的不二选择。科学普及显然不能忽略国家的科技思想、科技战略、科技规划和科技政策。 

比如科学共同体的兴起与科学事业的建制化。近代科学的发展是与科学共同体的兴起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科学共同体一方面发挥着交流信息、规范成员、评判争端的内在功能,另一方面也发挥着与其他力量(比如国家、资本等)博弈、争取利益的外在功能。在科学共同体与国家力量介入的共同作用下,科学的发展逐渐建制化、体制化,这对于壮大科学的力量、促进科学的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科学共同体与国家目标并非总是协调的,冲突往往更明显,因此保持科学共同体与国家之间的张力,就成为国家科技战略和科技政策的调适目标之一。作为当代公民,显然有必要了解科学共同体的运作情况。 

再比如商业对科学技术的渗透。如果说18、19世纪的科学给人感觉更加是一种人类认识、改变自然的伟大力量,20世纪的科学则给人感觉更加是主权国家走向兴旺发达的标志,那么,今天的科学给人的感觉更加是商业谋利的工具。20世纪以来,在商业资本的驱动下,高科技越来越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已经很难想象离开高科技的生活将是一种什么状态。科技与商业资本的结合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每天无时无刻不在享受。但是,二者的结合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样不能忽视。 现在,至少人们已经普遍接受“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一论断,只是在具体的科普实践中,我们往往容易惯性地歌颂科技的正向价值,而忽略其“另一刃”,这显然是不完整的科普

还比如国际公约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20世纪以来,在国家力量、商业资本等的直接推动下,科学技术一路高歌猛进,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多彩的财富,也给人类发展投上了阴影。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能源危机、核战争的威胁等,这些人类面临的种种问题无一不与科技有关却又有赖于科技进一步的发展去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社会必须在某些问题上达成一致,规范某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以防止其滥用而危害全人类。于是,诸如“核不扩散条约”之类的种种条约(公约)应时而生。这是人类社会对自我的警醒。中国越来越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力量,中国公众显然有必要了解形形色色关于科学技术的国际公约。 

树立更加真实的科学家形象

在传统科普语境下,科学技术是高大上的,是正向的力量。这并没有错,但却是不完整的。科学史告诉我们,科学的发展道路并非通衢大道,科学的作用并非完美无缺,科学家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 树立科学技术的立体形象,显然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学,破除对科学的“迷信”——毕竟,科学不是万能的

第一,科学是人类进步的力量,是现代文明的标志。这是科学发展史向我们揭示的真理。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发展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科学战胜愚昧、科学战胜迷信、科学引领进步的历史,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没有现代文明,这是一个基本的结论。因此,任何反科学的言论、观点、思想和行动在科学发展史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 

第二,科学是一把双刃剑,要警惕科学的滥用和科学负效应的扩散。科学是进步的力量,但历史和实践也表明,科学也有两面性。特别是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负效应越来越明显,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滥用也随时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仅仅树立科学的正面形象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深刻认识科学技术的有效限度,让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更加丰富,特别是要普及面对科技负效应时的应对方法和应有的态度,学会与科技负效应共处,对之既不能讳莫如深、避之不谈,也不能谈之色变、心生恐慌,而是要科学理性地看待科技负效应。 

第三,树立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的立体形象。在传统科普作品里,科学家的形象都是高大上的,这种价值引导当然是没有错的。问题在于,科学家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们也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有广泛的社会参与,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在信息化时代,我们不能再把科学家描绘成单向度的呆板的道德上的圣人一般。 让科学家变得立体起来,并不会损害其形象,反而给人更加真实的印象,让科学家变得更加容易亲近、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得到社会支持

萨顿曾说:“科学史是沟通科学与人文之间的桥梁”。我们也希望,科学史能在科学与科普之间继续发挥“桥梁”的作用,为繁荣我国的科普事业多做贡献。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文为作者在上海科技馆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科学传播学学术会议上的演讲部分内容) 

来源:上观新闻 2017.09.16 

原文: 高品质的科普不是一路唱凯歌,它要破除愚昧,但不能导向新的迷信

相关阅读 [光明日报]上海交大黄庆桥:科普不必回避科技的“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