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上海交大陈宪:看懂“转型”,才能读懂上海经济

03.10.2016  21:39

最近一个时期,有关地区、行业和企业经济表现的议论,经常见诸媒体和网络。这些讨论的一个背景就是经济分化。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上半年经济形势时指出,总的看,仍然是总体平稳、走势分化。  

分化的具体情形是,有的地区和城市、新兴产业,以及在这些产业中的企业增长比较快,而在一些地区、行业和企业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在经济转型时期,这种情形再正常不过。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转型”是关键词。如何看待转型期的经济发展,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但前提是数据正确、分析全面。  

可是,近日却有网帖用错误的数据、过激的词语,对上海经济做了不负责任的评价。  

上海经济到底怎么样?不妨放在历史长线中加以审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尤其在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的年均增长一直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从1992年到2007年,上海经济连续保持16年的两位数增长。此后几年上海经济增速一度低于或持平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表面看,似乎上海经济“不行”了,但是透过数据看本质,处于中国相对发达的地区,上海率先感受到了转型带来的压力,也就促使上海率先决定走一条超越经济增速的发展新路。  

那些年里,上海出现投资增速低于经济增速的现象,的确让有关部门感到压力很大,因为在投资驱动的条件下,这就意味着后续增长乏力。然而,到了2015年上半年,已经连续几年增速全国垫底的上海,增速却提升到了全国平均水平。有人说这是某些偶然因素的结果,其实不尽然。到今年上半年,上海经济增速仍然持平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意味着,结构因素和创新因素,已经在经济增长中显现作用。  

当然,在整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大环境中,加上一些结构性矛盾和内外部因素影响,上海经济发展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是在所难免的。但通过结合自身特点全力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海在解决这些矛盾和困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新亮点。比如,在去产能方面,上海持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上半年启动实施了“三高一低”企业调整项目716项;在降成本方面,上海工业企业成本降低的成效比较明显,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比去年同期下降6.6%,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下降了1.3%,目前这一成本上海已低于全国水平。  

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相关指标在月度间出现短期波动是很正常的,总体上并没有改变今年以来上海宏观经济稳步增长的趋势。人们常说,要看大势。什么是大势?面对存在的各种问题,上海继续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发展机遇,这就是大势。看不到这一点,只是选择性地截取一些数据,就说上海经济“瘫痪了”,这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也是极为荒唐的。  

上海经济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并建有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一带一路”这个世纪大战略中,上海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和包括香港在内的中国其他重要节点城市一起,成为“一带一路”的四大中心——集资中心、融资中心、专业服务中心与运行支持中心。由此将给上海带来大量的商务活动和巨大的增长空间。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连续13年快速增长后,首次创纪录地超过了外资在中国的投资总额,达到1456.7亿美元,占全球流量的比重由2002年的0.4%提升到9.9%。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上海亦将提供一如上述的多项服务。可以预见,上海作为一个具有全方位服务功能的国际化大都市,既为自身,更为全国、全球创造无穷的发展机遇。  

同时,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目标下,上海正在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并利用“互联网+”、工业4.0、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新因素和新动力,整体提高上海经济的产业结构水平,增强创业创新的活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中国经济整体跃升,上海未来的发展空间不可限量。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来源:《解放日报》 2016.10.02 第02版 要闻  

原文: 看懂“转型”,才能读懂上海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