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晨报]上海交大附属一院心内科主任刘少稳做客“名医在线课堂”[图]

27.05.2016  09:27

我们在上海市松江区的一个社区做过调查,60岁以上体检发现的100位房颤患者,只有8人在进行治疗,其中,5人只是吃点阿司匹林,2人吃点控制症状的药,真正坚持正规治疗的,只有一个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刘少稳教授告诉笔者,相对于欧洲国家80%的规范用药和治疗,国内老百姓对房颤的了解和重视程度实在是太少了。“长此以往,房颤会导致中风,致死率翻倍增加。”刘少稳教授对此表示担忧。  

为什么危害重如恶性肿瘤

现在随着疾病科普的开展,大家对恶性肿瘤都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只要是癌症,哪怕是早期的,哪怕是可以治愈的,总觉得是生命攸关的大事。如果是房颤,很多人会不以为然,”刘教授介绍说。房颤即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现象,可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多数患者是有症状的,比如心慌、心乱跳,但是也有一部分患者只是在体检时或已出现相关并发症时才被发现。  

房颤发作时,由于心房不能有效收缩,心房内的血液不能完全泵到心室里面,这些滞留的血液就容易形成血栓。如果血栓脱落,随着血液流动到大脑,就会引起中风。“房颤引起的脑中风,患者30天内的死亡率高达25%,非常凶险。”刘教授告诉笔者,房颤和心衰互为因果,心衰可引发房颤,房颤又加重心衰。尤其在老年房颤患者中,房颤合并心衰者更常见。“晚期心衰一年内的死亡率达到80%,远远超过了许多恶性肿瘤的危害。”据“全球预防中风行动”专家组发布的《如何避免亚太地区卒中危机》的报告中显示,中国是房颤第一患病大国,目前约有800万人罹患房颤,随着年龄的增加,房颤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在75岁以上人群可高达10%,“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到2050年,房颤患者人数可能比现在翻倍。”刘教授指出。  

房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于房颤患者,除了药物抗凝治疗以外,导管射频消融是目前治疗房颤最有效的手段,该技术通过去除和抑制诱发房颤的兴奋灶、改良维持房颤的基质、平衡自主神经功能等达到预防和减少房颤发生的目的。多项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提示,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有效性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可明显减少卒中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房颤患者导管消融的主要内容是肺静脉电隔离。就像山林起火,你隔出一个安全地带,阻断里外两边的连接,就不会再相互影响。”刘教授告诉笔者,他们科室最早利用CARTO图像融合技术,这有助于在心房与肺静脉交界处进行精确消融。自2014年起,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在房颤射频消融中应用压力导管,此技术大大提高了导管消融成功率。“压力导管技术国外已开展了2年多,我们是国内运用该技术最多的中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刘少稳教授对此颇感自豪。  

100多年前,心电图刚刚发明出来的时候,第一个检测出来的疾病就是房颤。但是把房颤当成一种确定的疾病,知道如何有效治疗,减少其危害,只是在近20余年,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才刚刚被确认的。而我对房颤的研究也有20年了。”刘少稳教授在瑞典隆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九十代初在欧洲进修的时候,接触到了房颤作为一种现代心血管疾病被逐渐认识和了解的过程。他1996年回国,1997年就组织召开了第一个全国房颤的专题学术会议。  

20年间,全世界对房颤进行了各种研究,有的被证明是对的,比如一开始就确定的抗凝治疗,现在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有一些药物的使用,则证明对病人的预后并不好。”刘少稳主任率领的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团队在病人的血栓风险评估、抗凝治疗和提高导管消融技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预防和早治是关键

饮食均衡、不吸烟、控制血压、减肥。这几乎是医生的“预防金标准”,对房颤而言,它们是经过科学研究验证的有效降低房颤发生率和死亡率的预防手段。“就拿吸烟来说,研究表明,吸烟的房颤患者比不吸烟的死亡率增加75%。”  

刘教授告诉笔者,除了预防,早期治疗对房颤的意义非常重大。“阵发性房颤的导管消融效果最好,如果合并其他病症再开始消融,效果差且很容易复发。”刘教授建议在刚刚发现房颤的阶段,就进行积极治疗和健康管理。这样的患者,脑中风率、死亡率甚至比没有房颤的同龄人还要低。然而在门诊中,面对公众对房颤这一疾病的认识不足,刘教授经常要花大量的精力去跟患者普及最基本的房颤疾病知识,帮助患者了解房颤的危害并耐心给予专业的治疗建议,但是医生不可能说服每一个病人,有的时候,刘教授也会感到“道阻且长”,面对这一疾病的科普,医生、媒体和公众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来源:《新闻晨报》 2016.05.26 第A25版 健康  

原文: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刘少稳教授做客“名医在线课堂”